时间如梭,在不经意间,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已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十六年的发展,省质安总站已由过去的一枚公章,5000元借款,几件办公用具的小单位,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20余名职工的维护全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事业单位。
十六年来,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一班人,在省建设厅的直接领导下,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致力于提高我省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近年来,他们坚持以创建文明工地为载体,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使我省施工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但使我省的工程质量水平从全国的倒数第二上升到中游偏上水平,而且工程质量合格率和优良率分别由建站初期的34.33%和8.35%,提高到目前的100%和35%以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是重要的技术执法机构,代表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履行监督职能,因而,在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也十分重要。省质安总站人一开始就把规范自身行为,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廉洁清正、公正执法作为站风建设的根本大事来抓。为此,他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站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制度、规定,认真纠正行业之风,还向社会公布了监督电话,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十几年来,省质安总站一班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扎实的工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信赖。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从建站之初,省质安总站即着力抓了安全生产管理。除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安全年”活动外,又于1997年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工地为中心的安全生产达标活动,加大了对“四大伤害”的专项治理,发布了《安全生产十项措施》,推行了《施工企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手册》等规章制度,并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创建文明工地现场暨经验交流会,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研讨解决存在问题,使全省施工现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野蛮施工、“扰民”的问题有了改进,为全省“双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使我省的安全生产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面对新世纪祖国第一波建设高潮、西部大开发的艰巨任务和历史机遇,省质安总站全体员工继续保持不骄不躁、昂扬奋进的作风。在贯彻落实好《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指导性文件,以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今年截至目前,已取得了比去年更好的成绩。全省共监督工程3537个(已竣工2065个);勘察设计审查已达95%;工程竣工备案率已达76%;交竣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投诉率下降了20%,创长安杯奖(省优质工程)16项,上报参评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3项;创建省级文明工地98个(今年第一批);施工现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地区计投保率达87.1%;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合格率达到82%,优良率达到45%,四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未发生三级及以上事故,(但四级以下事故次数同比有所上升,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4%),万人死亡率降至0.3以下,百亿元死亡率已控制在了5人。
为使陕西省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省质量安总站决心大力推进全省质量监督系统的信息技术研发和广泛应用,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和工程质量的提高。正如申善强站长所说:“在此历史时刻,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行办公自动化,监督管理网络建设,在加大监督人员监督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力度的基础上,结合资质年审工作,在全系统开展每年一次的“双文明”建设活动,从站务建设、业务建设、法规建设、廉政建设和荣誉建设五个方面对各级站进行检查考核,使全省的质量安全监督、图审和创建文明工地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申善强同志还满怀信心地说;“通过网络化的不断发展,相信不久,我们就会坐在办公室里监督管理着每一个施工现场的角角落落。”
宏伟的目标,喜人的现状,让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一班人斗志昂扬,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一如既往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精益求精,开拓进取,打造陕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旗帜航母,使陕西的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跃居全国先进。
王晓娟 吕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