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1982年10月,波浪翻滚的大海牵动着国人的心潮,我国将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10月12日,某型号潜艇水下发射第一发试验失利,发现某单位研制的尾罩上的脱落插头碰击了四院研制的发动机的喷管,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是不允许的。面对按时实施第二发发射与不带疑点上天产生的矛盾,邢球痕的大脑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起来:发现疑点不提出不正视是不对的,但我们的喷管“强度”……他想到产品交付前做过的试验,想到第二发要在最佳时间内飞行,便找到总指挥程连昌副部长,表示发动机可以试飞。总指挥说:“这种事不能靠大胆拍胸脯,必须有实验数据”。邢球痕坦白了他曾擅自做过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的事。10月16日,第二发导弹似海底蛟龙飞出水面,腾空而起,潜艇水下发射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斩关夺隘敢拍板
“搞出新型的大型火箭发动机,是我梦寐以求的”。1983年2月,邢球痕走马上任担任了四院院长,他全身心带领职工,向高新技术发起了总攻,誓要当年拿下某大型发动机,并于年底进行地面热试车。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有机纤维缠绕壳体,设计、工艺、技术难度大,而厂房、设备条件却都很差。
为使两种新型号发动机能在当年年底首次地面热试车,各承制单位都抓紧时间完成各工序、各大任务。可是在某产品装药时,忽然出现壳体脱粘问题。邢院长来到现场,严肃地说:“这不行,绝对不能在脱粘情况下送去试车,要尽快拿出解决办法。”很快,意见提出来,即先挖出壳体内的部分药再进行修补。当时,已装药XX吨,设想由一人钻进壳体用钢刀切药。有不少人认为这不安全,怕引起磨擦爆炸。邢院长广泛与一线工艺技术人员探讨其可行性。一位姓熊的工艺员说曾用过钢刀切药,因钢刀锋利、坚硬,磨擦作用小,不容易出事故。邢院长认为有道理,同意实施此方案,并表示在挖药过程中他始终不离现场。时值夏季,狭小的壳体内药味刺鼻,闷热难当,邢院长先钻进壳体察看实情后,工人师傅就开始控药,半小时换一人,以后15分钟换一次,这样连续工作了两天,才挖尽脱粘部分的装药,整个挖药过程顺利、安全。随后对脱粘部位进行了修补,满足了设计技术要求。
1983年12月15日,经过修补的发动机如期进行热试车。点火命令下达后,轰鸣声震憾着大地,巨龙般的烈焰从喷管尾部喷薄而出,各种测试仪器显示正常,试车成功。3天后进行了另一台新型大型发动机点火试验,同样获得圆满成功!
军委张爱萍副秘书长听到这一喜讯,在百忙中挤出一天时间,于1984年1月15日,由丁衡高等科工委领导陪同,专程来到四院,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试车录像和试车后的发动机部件。他高兴地说:“一级、二级试验成功了,这是固体火箭技术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新的一代。”他指示说:“还有第三级也要抓紧搞。”邢院长向他立下军令状,保证第三级发动机在上半年试车。
邢球痕又日月兼程,带领着全院职工抓紧第三级发动机的研制,并如期于当年6月30日试车成功,使发动机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大型发动机的试车成功为以后战略导弹的立项奠定了技术基础,故“重中之重”型号上马后,上述两台大型发动机分别被采用为导弹的一、二级发动机。作为院科技委主任的邢球痕,主持与参加各阶段的技术评审和综合技术评审,该型号交付后,连续三发飞行试验都圆满成功。当庆祝建国50年大典上大型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国人激动不已。
本报记者 阎冬 通讯员 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