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坝村,是华县下庙镇渭河边上一个较大的村子,有470多户人家。就是这个座落在渭河大堤底下的村子,在今年洪水中全村被淹,近2000人无家可归,成为靠政府救济生活的灾民。
12月5日下午,天气阴沉,寒意袭人。行走在灾区泥泞的道路上,两边农田里未排完的水仍是一片接一片,包围着村庄、道路。水毁的玉米、棉花以及桃园在冬日的寒风中以其惨败的情景诉说着灾情的严重。一顶顶蓝色的救灾帐篷和倒塌的房屋相互依存构成灾区的村景。延着渭河大堤每向里走一段路,受灾的情况就会严重一些。
随行的渭南市总工会副主席高应夏说:“现在的路还好走些,9月底村民刚回迁之时,村道上的烂泥有一米厚,车根本无法进去。”按渭南市委政府要求,市总工会和市烟草局联合对滨坝村救灾工作进行帮扶。市总副主席高应夏带领4名工会干部和烟草局的同志一起住进村里,修路种田,投资4300元修好村里4000多米的道路;帮助村民抢种3818亩小麦,使人均达到1.5亩;落实各项保管责任,使灾民全部离开集中安置点回到村上。目前,回迁安置工作刚刚结束,在市总工会,记者看到村民前几天自发送给工会的感谢信。他们在感谢信中说,是工会和烟草局的真心帮扶,才使他们安全回家,开始重建家园。
下午14时左右,我们已走进村委会主任同选民的家。同选民和高应夏像朋友似的谈着有关灾民越冬的事。屋子里很潮湿,多亏有炉子才使人感觉有点暖意。同选民住的是砖房,水退后,人还能住进去。但家徒四壁、家资殆尽是其家的真实写照。同主任年近80岁的老母坐在床上,拥着几床被子和一堆破烂的衣物。被子是政府发的,儿子又买了一个新电褥子。老人说天冷屋子潮得很,只好坐在床上了。正说话间,来了一位村民,同主任给他发了70元,说这是政府发给买电褥子的钱。这位村还住在亲戚家。按规定有关部门给回村的村民搭简易屋、发炉子,给投亲靠友的村民发一个电褥子,以让大家安全过冬。
在村民刘洪运家的棉帐篷里,几个妇女正围着火炉烤火说话。帐篷里地方狭小,但很暖和。面是政府发的面,放在墙角,不大的案板上放着白菜和土豆丝。菜是中午吃饭剩下的。“吃饭能吃饱,但要多吃点菜就很难了!”刘洪运的妻子说。村民同小平的过冬简易房搭得最好,已成为全村人学习的典范。他将简易房和棉帐篷连起来,一个做卧室,一个做灶房,收拾得挺干净的。进门时,同小平正在垒灶台,发的炉子他没用,他说用不惯,他还准备垒火炕。过冬是没问题的。
边走边看,同主任说,他们全村共领了154顶帐篷,倒房、危房户都有了帐篷并搭好了越冬简易暖房;有楼房能住人的,也都发了炉子或电热褥,吃饭、取暖的问题基本已解决。关键是明年开春的重建工作让人头疼。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