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遐令老人讲起工人文化宫依然很兴奋,“当时,文化宫繁荣得很。那种场面是你们绝对想不到的。”姬遐令是胡家庙工人文化宫电影科的科长,1997年退休在家,后来他在离文化宫不远的地方开了家彩扩部。但是,一看到工人文化宫,他心情就坏了。“看到工人文化宫的衰落,我感到很寒心”。
现在的工人文化宫大都面临着几乎同样的尴尬:房屋破旧、设施老化、缺乏资金、经营不善、管理落后。为了维持日常开支和人员工资不得不靠出租房屋艰难度日。许多俱乐部现在在靠街的地方建了门面房,出租给了饭馆和其他的经营户,有的院子成了停车场,此外还有娱乐城、咖啡馆和网吧等,有的连办公楼也成了美发、电脑培训的场所。
以西安市为例,位于西七路的城区工人文化宫由于不靠街,没有门面房的收入,所以也是目前西安市8个工人文化宫里最艰难的一个。原来的影剧院变成了仓库,院子里也变成了停车场,院子西边成了某广告公司的办公地点。办公楼也被人租用。
西安市的胡家庙工人文化宫在建成的时候,生意很红火。姬遐令老人当时是文化宫电影科科长。据他说,当时人们看场电影还要排队,每天晚上都是爆满的。当时的文化宫里还有舞厅、棋牌室、乒乓球室、灯光球场,每天热闹得像“赶集”一样。而且,工人文化宫还组织一些职工搞影评。“当时胡家庙工人文化宫的电影放映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1990年被评为‘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的称号。”现在“电影科”的牌子还在门上挂着,里边已变成了看自行车的门房。
李肇芬是当时西安市筹建工人文化宫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位已经77岁高龄的老人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当时计划筹建工人文化宫的时候,考虑到大工厂很多,为了满足工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把原来计划成立一个文化宫变成了8个,并且在一年的时间里很快建了起来。”当时,各个文化宫里的设施和功能都差不多,有篮球、乒乓球、晚上有电影和各种学习班,而且地理位置都不错。现在的情况和当时已经是大不相同了。胡家庙工人文化宫的图书阅览室、灯光球场都改为其他的用途。土门工人文化宫虽然保留了电影剧场,但也是门庭冷落。即使经营效益最好的小寨工人文化宫的图书馆也是旧迹难觅了。
工人文化宫的没落更是令那些曾和它一起走过来的老年人感到寒心和失落。他们仍然怀念当时的繁荣景象。李肇芬老人回忆说“每逢夜幕降临的时候总是灯火通明,人群熙攘,职工群众及其家属接踵而来,有的步入剧场观赏电影或戏剧文艺演出;有的走进游艺室、舞厅参加各自爱好的活动;有的到阅览室翻阅报刊杂志;有的到球场观看球赛;有的到展厅参观展览;更有许多青年职工夹着书本到各类学习班上课。还不时从活动室传出一曲职工自拉自唱韵味十足的京剧清唱,很多活动都是免费的,而且拿着会员证还会享受很多优待。”
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变,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工人文化宫在“风雨”中也渐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年轻人的忘却,老人的怀念,让采访中的记者也有过失落,但心中仍保留着一线光明,希望工人文化宫走出困境,再现“工”字本色,再现昔日繁荣。
■李平 章琦
商业味挺浓的工人文化宫 邰荣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