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对年终,不少地方领导纷纷下基层、上工地看望民工,许多有识之士也撰文疾呼,要解决民工的工资问题,要提高民工的国民待遇,乃至关心起民工的“性压抑”。这种关心、爱护民工的热烈气氛,无不让人感到欣喜。然而,欣喜之余,我想提醒一句,关心民工不能忽冷忽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工们的困难,不是一时突发事件,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集中在年终突击关心,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就工资而言,民工们拿的不是“年薪制”,理当按月兑现,如果平时不去关心,非得等到年终才过问,岂不成了“迟来的爱”?况且,民工们的困难并不只是工资的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民工的生产安全没有保障,居住条件极其简陋,业余生活单调乏味。这些都是发生在民工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是对民工的真正关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对民工的关心,只是集中在年终,平时很少过问。少数部门耳闻目睹民工的权益受侵害,也不伸出维权之手,甚至对民工的投诉置之不理。可到了年终,“冷面孔”变成了“热心肠”,大会讲,小会唱,关心民工成了“唱大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困难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仅是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到我们经济建设的速度,城市建设的文明,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民工的关心,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平时。比如,常到工地去转转,看看他们的安全生产状况;常下企业走走,了解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否有了保障;常与民工聊聊,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帮助解决,发现一桩解决一起。并从法律、制度上有力维权,使民工不再成为弱势群体。 ■张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