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消除“车轮上的腐败”,那么公车管理到底有多大的黑洞?最近,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些原公车驾驶员向记者自曝了内幕。在这次公车改革中,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16名在编驾驶员被分流到经开区控股的金凯公司等单位,5名临时性驾驶员被解聘。
童良银离开驾驶员岗位后,在金凯公司办公室当起了宣传干事。他回忆起开公车时的情况说:“公车私用的情况肯定有,这是无法杜绝的。我以前开公车,主要是给领导用,公私分不清楚。我开车去市政府开会,顺便到解放碑附近的朋友家串门,谁知道呢?我在车队当调度时,也制定了车辆管理制度,但怎么考核领导用车说不清楚,下属局的公车也无法考核,想管也管不住,更别说这里面还有人情的成分。坦白地讲,如果我开公车行驶1000公里的话,其中300公里就是我自己用的。”
金凯公司车辆服务中心调度员谭玉春说:“我从1993年开始就在经开区当驾驶员,要说公车私用,这种现象肯定存在,因为这看起来顺理成章,已成习惯。实际上经开区车管制度已经相当严格,比如加油实行统购统销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司机在油耗问题上做文章,但许多单位连这一点都难做到。司机们一旦和加油站混熟了,就可以多开发票,比如加50公升汽油,却开80公升的票,领导们对此查也查不清。”“其实,油耗还算不上大问题,汽车维修才是个大窟窿。”公车维修名目繁多,百分之八九十都有回扣,而这种漏洞在公车改革前根本无法控制。
(据《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