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人文化宫尴尬的现状,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工人文化宫的冷清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过去文化娱乐方式单一的情况下,工人文化宫对调节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做了不少贡献。但是,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人们对自己文化需求的取向也越来越多样化。工人文化宫那种‘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注定其市场会越来越小。”
也有人说:“现在工人文化宫面临的尴尬现状主要是对自己的认识不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定位在何方?这是改变现状首先要弄清楚的。”
长期以来,文化宫一直被定位为公共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承担着很多公益性的服务项目。文化宫的电影院、体育设施等都在免费或者微利服务。“既然工人文化宫是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就应该财政拨款,同时享受工程建设、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所有这些工人文化宫根本享受不到,只有让其自负盈亏。”既要承担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公益性服务项目,又没有对工人文化宫的财力支持,再加上工人文化宫其他设施的落后,使得工人文化宫的发展举步维艰。
“工人文化宫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贷款、融资,因为没有任何银行同意贷款给它。文化宫现在设施陈旧、很多项目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开发新的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项目。但是要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基础,但是上面不拨款,靠自身的积累只能是杯水车薪”。一位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说。
工人文化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工人文化宫体制改革不彻底。直到目前,各文化宫没有人事制度的任免权,所有的一切权利都归工会管理,文化宫没有“炒人”和要人的权力。这样,即使领导有心改革也没有权利去做。“如果给我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权利,我会把胡家庙工人文化宫做的更好。”胡家庙工人文化宫的杨主任告诉记者。去年,杨主任调到胡家庙工人文化宫,在没有进行硬件改革的前提下,文化宫收入从去年的130多万增长到了200万元。提起这些,杨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文化宫的惟一出路在于改革。”
在其他行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前提下,文化宫的改革却因为领导体制的原因步履缓慢。 ■李平 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