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缑稳贤
早春二月的一个料峭的午后,在杨陵西北部一处高地上,我终于找到了当地人称作大陵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陵墓。
这座墓一般人叫杨陵,史书上叫泰陵,是杨坚和他的妻子独孤氏的合葬墓。杨坚是汉人,独孤氏是当时的少数民族,杨广便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但他的父亲杨坚却是位好皇帝。我正是因了杨坚的好名声来拜谒他的陵墓的。
拂去厚厚的岁月的灰尘,穿过长长的历史的隧道,望着这座巍然挺拔在原野上的大陵,我仿佛看见了杨坚宵衣旰食勤于政事的身影。史书上记载他生活节俭,衣物用具破旧了仍舍不得扔掉。他嫉恶如仇,一次看到武库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竟亲自动手打死了他们。即使是功臣故旧,甚或自己的儿子,一旦犯罪也绝不轻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百姓很关心,爱护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一次走在路上,看见几个病残之人行走艰难,便令侍从把坐马让给这些人骑。他在位的这一段时间,生产发展,社会比较安定,老百姓总算松了一口气,被称为“开皇之治”。
与我见到的咸阳原上濯濯童山般的帝王陵墓迥然不同的是,杨坚墓上的树木高大繁密,郁郁苍苍,登临如进深山,有一种遮天蔽日的感觉。绕四周转了一圈,不见有围墙栏杆之类保护设施,如不是群众衷心敬仰自觉养护,绝不会绿化得这么好。这便是一奇了。
更有一奇是陵墓南侧正中有一座小庙。在别的帝王陵墓,包括文治武功都彪炳史册的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我从未见过有这种建筑。小庙只有一间房子大小,也很简陋,有门无窗,门扇门轴都已破损不堪,看样子,这座庙很有些年代了。门上有锁。从门缝向里张望,可看里边正中供奉着一尊帝王塑像,这自然是隋文帝了。庙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塑像前有香火一堆,是新的。看来此庙有专人管理打扫,经常有人上香礼拜。门两旁有半新不旧对联一副:“以大德定天下九州共仰;想文帝治国家百业俱兴。”对仗不怎么工整,书法一般,大约出于村野凡夫俗子之手。
看样子,这座小庙从修建到管理都不会有官方意志行政命令在里边,也不是那位发了财的款爷的行善之举,纯粹是草民百姓的自发的民间行为。
这可以算作原汁原味天然去雕饰的民风民情民意么?
唐人许浑《经秦始皇墓》诗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茔。”有德者无疆。历史上的汉文帝和隋文帝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以节俭爱民美名长留。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对他们敬之爱之礼之拜之,虔诚得令人感动。另外,在那样一个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社会中,老百姓除了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之外,还能怎么样呢?于是有一个好皇帝便成了他们世世代代永远做不醒的梦。这种执着又使人无限伤感,无怪乎屈原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了。
现在的社会自然与过去的封建社会有天壤之别。这些老百姓还在那里热情热心出钱出力修庙塑像磕头烧香,也实在愚昧极了,一言以蔽之曰封建迷信活动,斥之曰“一群落后分子”,自然有十足的理由,但意大利的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草民百姓们的所作所为,恐怕也不纯粹是为历史而历史,是不是还缘于某些无奈,还包含着对现实的某些焦灼和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