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红亮
看《动物世界》,每每见有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惨烈场面,常不忍卒睹,慨叹一声“到底是低等动物”。然读罢近期刊载的一则报道,却使我有种与此似曾相识的感觉:居住在上海的美国夫妇Matt和Ella因怜悯膝盖以下截肢的残疾人马维华,每星期都邀请他到家洗澡、吃饭、换衣,并给一些钱财,Matt说:“他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后来,马维华告别了沿街乞讨的日子,居住在Matt家,并装上了另一位外国人为他买的假肢。然而,就是这样感人的善举,却遭到了同住一个小区内的我们一些同胞的一致非议。在他(她)们的强烈反对下,Matt夫妇无奈地让马维华搬走了。他们不无遗憾地表示:“我们居住在上海,应该尊重这里的文化。”
按理说收留马维华只是这对“洋雷锋”夫妇的个人义举,住在高档住宅区的我们一些同胞,有什么权利去干涉?而他们普遍的理由是:容留这个残疾乞讨者近在咫尺觉得“不安全”,有损于自己的身份。一位姓周的司机说:“我觉得外国人做这件事很奇怪,他们都不知道这个残疾人是干什么的,怎么会平白无故这样做?”行善需要理由吗?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我为自己的这些同胞感到汗颜,同时也涌起一阵莫名的悲哀:其一、人之所以区别于低级动物,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有感情,懂得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而我们一些同胞,却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对弱者最起码的怜悯;虽然Matt夫妇可以将马维华装扮得像一个正常人,但能改变得了我们一些同胞已融入血液里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吗?在这些西装革履的所谓“体面人”眼里,乞丐就是“下等人”,怎么能够整天和自己一样出入高档住宅区呢?其二、面对同胞有难,自己不能施援手相助已属可鄙,竟在背后说“风凉话”,进而令人不可思议地“团结”起来,集体有意识地诋毁和阻挠别人的善举,其心态之阴暗、言行之卑劣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世界有哪个国家的法律规定不允许乞丐到富人区去乞讨?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三、最为可怕的是,冷漠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传统势力,迫使Matt夫妇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在上海这个逐渐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发达城市,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并让我们寄厚望于“先富带动后富”的同胞身上的这一幕,实在令人感到寒心。
听过了太多关于收入多寡与道德水准高下的辩论,曾以为物质的高度富有者其精神境界必然为人楷模,而上述富豪同胞的表现却不得不让人对此心生疑窦。看过一份资料,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富人,平均每人每周至少都会参加一项慈善活动以回报社会。而纵观我们身边的那些富人,常见的是灯红酒绿下的觥筹交错、高档娱乐场所内的一掷千金。前段时间,因某位富豪被害,报纸上连篇累牍发表了批判“仇富”的文章,说“我们”应该如何如何。
其实,不要说“我们”,先扪心问“我”做得怎么样吧!也许,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建立在精神荒漠上的物质文明带给中国的决不是福祉!任由这种吃人的冷漠蔓延开去,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撕扯得支离破碎,将蔚为壮观地发展成一种所谓的“文化”。我们也许连愤怒都感到有些底气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