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琴 通讯员 王永江 晏开银
“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培根)
——题记
在巍巍的青藏高原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长长的青藏铁路线上,绽放着一枝傲雪的梅花。这枝骄人的雪梅,一开,便开进了共和国铁路建设的史册里,开进了亿万人的心中,开到了我的笔下。
今年六月,我接受了青藏铁路的采访使命,为寻找真切的感受,我坚持去了青藏线。高原给我的不适远远超过了我的精神准备。青藏之行使我饱蘸真情地写下了两位令我一生为之感动的模范人物事迹。今天我又见到了曾在青藏线见过的本文主人公、刚刚被中铁一局授予“青藏铁路建功立业功臣杯”光荣称号的杜雪梅。在听完她的故事后,仿佛那段刻骨铭心的青藏记忆,又开始在我心中复活了。
杜雪梅是青藏线上唯一一位女作业队长,又是此次唯一获得殊荣的作业队长。她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心施工、敢打必胜的精神令许多男子汉而汗颜;她以自己超人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认可。她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人间奇迹”的光辉业绩,体现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气慨。
“能上青藏线,是我一生的骄傲”
杜雪梅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女儿,儿时的她就从质朴的父母那里懂得了人一生都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1998年,她随部队转业的丈夫来到了格尔木。青藏二期工程的动工,使杜雪梅的心潮沸腾了起来,修建青藏铁路是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夙愿,也是几代铁路人梦寐以求的心愿,能为这条被视为国家政治线、经济线、军事线的举世瞩目工程出把力,那是多么的荣光。可青藏高原又号称“生命禁区”,生活、工作条件极度艰苦,高原缺氧严重,有些疾病还会给人一生留下隐患。
但任何事情总要有人来做,有压力才有挑战,有拼搏才有创造。杜雪梅经过深思熟虑后,把想上青藏线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和亲戚朋友,大家七拼八凑,慷慨解囊,很快凑了近200万元,连年迈的父亲把自己准备买棺材的钱也拿了出来……捧着这些钱,如同捧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情义和信任,捧着一颗颗火热的心,她的眼眶湿润了。在感激之余,她更坚定了上青藏线大干一场的信念。
在原基础上添置了挖土机、压路机、推土机等设备,挑选身体条件好、素质过硬人员扩建了原施工作业队。一切就绪后,她义无反顾地上了青藏高原。刚开始高原反应强烈,大家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可他们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一段时间后,职工情绪稳定了,环境适应了。她也像加足马力的火车头,带着作业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奋战,开始了梦寐以求理想的实现。
她所在的中铁一局青藏第一项目部守卫着十四标段南大门,施工现场位于唐古拉山脚下的通天河畔,海拔4700多米,地质状况格外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全长13.124公里,有特大桥、大桥六座。路基工程涉及到倾填片石、片石护道、碎石护坡、骨架护坡、土工格栅、聚胺脂板铺设等在几十万青藏筑路大军中,该项目部是一支敢打敢拼、顽强作战的“铁军”,他们共创下了一局青藏线14标施工纪录史上38个第一,去年被集团公司评为“青藏铁路项目综合管理第一名”和“三优文明”单位,还被授予了“建功立业”奖杯等,多次受到西藏地方政府、铁路建设部门高度赞誉和表彰奖励,在世界屋脊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选择作业队时,项目部采取的是优胜劣汰,杜雪梅作业队由开始的九个作业队成为仅剩的两队之一,并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他们靠的是实力、靠的敬业、靠的是对青藏线的满腔热情。
“青藏线上无小事事事马虎不得”
走上了青藏线,杜雪梅没有了退路。干好每件事,对得起每个人,是杜雪梅做人遵循的原则。她深深懂得信任是需要用真诚付出而获得的。她说,我没有选择,只能努力干好工作,来回报领导、亲人、朋友对我的信任和鼓励。
在青藏高原施工有三大难题:一是高寒缺氧;二是生态脆弱,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好多植被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成长起来的,一经破坏很难恢复;三是长年冻土,施工状况异常复杂且技术要求高。杜雪梅深知自己肩头担子的重量。她按照项目部“四区段”、“八流程”的程序制定了施工细则,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为保证质量,减少返工,加快工程进度,在没有交通工具的那段日子里,她每天步行四、五十公里奔波于现场与项目部之间,每到晚上,她的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地抬不起来了。
工期最紧时,碎石极缺,为了避免不合格石头掺杂进来,她几次深夜赶往20多公里外的碎石场监督,一次深夜一点多,由于灯光昏暗,道路泥泞不平,她摔倒了,身子倒下的那一刻,她本能地用手去撑地,结果一个尖石刺进手掌,门牙也被磕断了半截,尖石取出了,可那坏死肌肉处留下了一块硬硬的伤疤。
根据技术要求,施工中有一段五公里多长的路基两侧需要分别修筑片石和碎石护坡,为严把质量关,她在换取不合格片石时,不慎被上面落下的石头砸伤了右手无名指,倾刻间,手指黑肿了起来。可她硬是忍着十指连心的疼痛,咬牙用卫生纸把手一包继续干了起来。几个月过去了,那个脱落的指甲至今还没有长起来。
工期最紧时,新增以桥代路钻探灌装也处在紧锣密鼓的时候,如不能及时将钻出的淤泥、费料清除,不仅影响整体工期进度,还会错过施工最佳时间。高原上气候无常,有时白天大雨、冰雹,夜晚狂风、大雪。即使在盛夏,夜晚气温也会骤然降到零下十几度。多少个夜晚,他们的衣服被雨水、雪水浸透,外衣结了冰,里边冰雪水顺着前胸后背向下流淌,刺骨的寒风冻得人直打颤,可谁也没有叫苦。
工期最紧时,她几乎白天晚上在路基上,因为这条铁路要求很高,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工期紧,更不能放松对质量的监督,她紧绷着弦,她没有办法让自己睡着。实在困了,就在路基上或汽车里打个盹,一次她走路打盹从取土场三米多高的土崖上掉了下来。
施工中为了尽量不破坏植被,她针对挡水埝底宽五米五不够汽车调头的现状,要求车辆从一公里多外的便道上掉完头再回来倒土,长长的七、八公里路基挡水埝就是这样完成的。上级有关部门看到他们对植被的保护和合格的片石、碎石护坡,很满意,派人拍照、摄像,推广其经验。
今年七月七日,也是作业队最为忙碌的时刻,他们要在高原表皮化冻前完成挡水埝铺垫任务。可她哪里知道,就在这一天远在家乡的伯父离开了人世。小的时候,乖巧的雪梅很招伯父喜爱,伯父常带着骑在自己脖头上的她四处游玩,一直以来她和伯父的感情都非常好。初上青藏线时,老人也免不了一番告诫和嘱咐。他的去世,家人没让杜雪梅知道。工程进入冬休,她回到了家乡,在伯父的坟前,看到坟头早已茂密的草在风中摇曳,多少歉疚的泪水,多少真情的倾诉,她希望伯父不要怨她。
杜雪梅超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称她“女铁人”。随着路基的不断延伸,她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今年六月,她饭量明显减退,腹痛明显加重,以至无法进食。她被大家强行送下了山,做了B超,胃下垂已至脐下,她终于住进了医院。半个月后,刚出院的她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她放心不下的高原。
“工作配合很默契,我是遇上了好人”
杜雪梅和她的作业队在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屡创业绩,但他们人人心里都明白,那是他们遇上了好人。
记得初到现场时,项目部杨经理看到有她这么一个女作业队长,发脾气说:“男人都哪去了,怎么能让女人来干这种活?”。但在两年的并肩战斗中,她与项目部的干部职工增进了友谊,拉近了距离,工作配合更为默契。
工作上项目部领导严要求、勤检查,对提出的问题给予最大限度的解决;生活上关心照顾,平日送水果蔬菜,节日里送礼品食物。项目部王书记,身为处里领导,却和蔼可亲丝毫没架子,始终带头坚守一线。看到作业队有人病时,把自己的氧气瓶送给了作业队;晏书记是技术干部出身,给他们出点子,想办法,耐心传授技术。但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记得一次,一天十几场暴雨和冰雹,使拉来的土没有及时碾压,出现了翻浆现象,他看到后一反常态地发了火,直到重新返工换填,检测合格为止。经理杨建民,为工作呕心沥血,病中还念念不忘工作。一次,他冒雨来到工地,看到为赶工期被泥水、汗水、雨水整得面目全非的杜雪梅,感动得摘下自己的帽子为她戴上。在抗非典时期,项目部安排定期消毒,冰箱、冰柜、氧气、食品材料等分库管理,从被褥床单到枕巾都换了新的,从50公里外拉优质饮用水。
面对项目部领导的坦诚相见和一份份感动,杜雪梅说:“和他们相处的日子是快乐的。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有工作中的经验、技术,还有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干好工作而拖项目部的后腿。”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喜欢他们喊我大姐”
在非典最紧张的时候,作业队有个叫胡建忠的小伙子发高烧。她及时带其来到医务室,经检查确诊只是普通重感冒。她陪着小胡挂完三瓶液体已是深夜,小胡烧退了,人也精神了许多,为了不打扰他人,她带着小胡悄悄离开了项目部。八月,对于我们来说,正是一段酷暑难熬的日子,可高原的夏夜气温只有零下十几度,从项目部到驻地短短的几公里路却让他们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带着这个比她自己孩子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她想,这些员工的父母、亲人把他们交给了自己,自己就要对他们负责。等铁路建好了,她要还他们父母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还他们亲人一个幸福的团聚。驻地的帐篷依稀可见,驻地的灯光也在不远处召唤着他们,可他们却不知多少次跌倒又爬起,等到了工地,她无力地瘫倒在了地上。
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施工,员工的衣食冷暖是她心中常挂念的大事。她购买了棉鞋、帽、手套和大衣等作为劳保发放。初上高原,不少员工出现高原反应,她及时买来防治药品和氧气,同时积极组织货源,不间断地把新鲜蔬菜、牛羊肉、蛋等运往工地,给大家加强营养,以增强高原作业的能力。她还提醒炊事班要以一些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为戒,保证饭菜安全卫生美味可口。员工们吃得满意,干得起劲,无疑也促进了工程进度。
她的作业队是一支拥有员工70多人,遇到工期紧时要扩充到150多人的施工队伍。而她又是这支队伍里唯一的女性,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大姐。她以她女性的细心体贴,无微不致地关心着每一个员工。
她就这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员工们深深的折服和信赖。从而凝聚了力量,圆满地完成着上级交给他们的一项项任务。
“自从上了青藏线,我不再是个好妈妈”
在一般人认为,一个好女人在父母面前应该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在丈夫面前应该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儿女面前应该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可当杜雪梅走上了青藏线,她和丈夫在家庭就换了位置。她带着她的作业队上了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身为格尔木市保险公司干部的丈夫不但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还承担起了山上后勤供给的任务。
她有一双非常争气的儿女,去年高考,两个孩子双双考上了大学。她常告诫孩子们,你们一生都不能忘记青藏铁路,不要忘记这条铁路线上有个通天河车站,那里有你们妈妈血汗的凝聚。在儿女就要走出家门,踏入社会的一刻,为了让孩子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多一些认知,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他让两个孩子搭车上了青藏线。两个孩子高原反应很大,当天夜里,儿子同室的人来说儿子不行了,猛听到这消息,她差点晕过去。经项目部医务人员初步认为有脑水肿病症。杨经理立刻指派指挥车将其送到40多公里外的指挥部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及时的治疗终于使心脏严重缺氧儿子的病情有了好转。那一夜,她紧抓着儿子的手始终没有松开,心里一遍遍地说:“儿子,对不起!是妈妈不好,是妈妈害了你!”
次日,她把两个孩子交给了上山来接的丈夫,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那个离不开她的工地。临行前,儿子流着泪拉着她的手说:“妈,我们上学走时,你可一定要回来送我们呀!”她一边答应着一边扭头离去,她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满是泪花的面庞。儿女离家赴校的时候,她还是失了言没有能够回去送他们。假期,知道回来也见不到妈妈,儿子索性没有回来。女儿专程上山看望杜雪梅,抱着她哭着说:“妈妈,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除了牙齿是白的,其余都是黑的了!”
难道是杜雪梅冷血、没有人情味?孩子是她十月怀胎的心头肉,她常常想孩子想得偷偷落泪,在她向我说起这些情景时,哽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尾声
在采访的日子里,我没有听到杜雪梅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没有看见她为工作条件艰苦而皱过一下眉。
在采访的日子里,每当我看到杜雪梅那张布满艰辛黑瘦的脸,我的心中就会涌动起一股股热流。
青藏铁路的建设,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是一页不朽的历史,而作为优秀的建设者,杜雪梅就像盛开在那积雪皑皑世界屋脊上的一枝鲜艳夺目的梅花,它把根扎进大地,把芬芳溢散在每个人的心中。
唐古拉山作证,通天河作证,青藏铁路作证,她们的工程还在继续,前方还会有艰难险阻,但我相信,有这样一批批不屈不挠的英模在,有这样一支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在,青藏铁路竣工通车的捷报就一定会早日传来。
就在我将要结束采访时,我问杜雪梅:“你现在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她眨了眨充满憧憬的眼睛说:“等青藏铁路修好了,我要带着全家人坐着火车去拉萨。”这是个多么朴实而又美好的愿望啊!
朋友,等到青藏铁路竣工后,当您乘车来到青藏高原,顾盼着窗外美丽景色的时候,您是否会记起,有一个叫杜雪梅的女人,曾为了您脚下的路,奉献出了自己的心血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