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美“成长观”比较

2023年12月19日

像比尔·盖茨那类型的天才学生,中国并非没有,位于北京希格玛大厦5层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就有不少。过去的5年里,他们至少获得了100项国际专利,在国际一流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00余篇论文。笔者和他们当中的数位探讨过各自的教育经历,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启示。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生时期并不是“第一名”,经常是在第三到第十左右,“不必在意名次”的说法很流行。他们不仅关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而且更关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哪些事情是真正适合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自己想要做和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们都非常自主,认为所谓的“好学生”其实只是把父母和老师让你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其他的事情就不去想了。

这显然与中国的教育观念差异很大,然而却与美国的教育观在许多地方是不谋而合的。

排队的文化

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无一不对美国学校“不排队”感到意外。美国的学校几乎不存在“排名”的概念,美国父母也没有“名次”的概念。学校一般会把学生的成绩做成曲线图,100分的有几个,90分以上的有几个,80分以上的有几个。学生看到这个曲线,就能知道自己大概的位置。因此在美国读过书的人有一个共同经验: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是第几名,等到成了父母,也从不知道自己孩子是第几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排队文化”。高考是“排队”文化放射最耀眼的光彩的时候;但驱动人们争取第一的欲望,与“E”学生的品质是背道而驰的,“排队”文化熏陶出来的孩子永远不会为了一个目标而牺牲“第一名”的位置,永远不会将热情投入到更富有吸引力和更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去。

除了背诵,还是背诵

中国的教育中,背诵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背公式、数字、地名、海拔……美国的老师不要你背,他们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你只要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你要的东西就可以了。考试的时候,可以把写着公式、概念的纸带进考场。

有种普遍的看法,中国的工科学生比美国的好。事实上,中国学生在机械的计算能力上比美国学生好,但极少有中国学生能够重新定义一些概念,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框架,线型思维是中国人的特征。这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严谨,却埋葬了学生的悟性。

选择的自由

好的高中台湾叫“明星高中”,大陆叫“重点高中”,美国没有这种概念。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上高中不存在淘汰问题,不去的惟一原因就是孩子本人不愿意。中国的“择校”概念,在美国是没有的。

美国小孩不像中国小孩那么努力,不像中国小孩那么能吃苦,但他们体现了多元化:每个小孩都被鼓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每个人都来达到同一个标准。比如很多美国小孩的数理化很差,那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喜欢数理化,他喜欢别的东西,所以美国儿童这样解释为什么不想当总统:“那个人太累。”

而中国有40%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今天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对自己生活的被动、不能控制和不能选择,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要严重。

(据《南风窗》凌志军/文)

上篇:十元能看好的病竟花四五万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1/20040116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1/16/34413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