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那首盼年的童谣

2023年12月19日

□散文 □文/王传瀛

腊八过后,北方农家孩子开始盼年了。他们或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或一个人独坐炕头,都在哼唱那首不知流传多少代的童谣。一字一板地,嘴里唱着,小手比划着,小脑袋晃着,仿佛置身于农村过大年那欢快的气氛之中了。

那首童谣,不知有几个版本,辽河两岸的农家孩子这样唱着:

二十三,开灶天。

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尘土。

二十六,烀猪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三十儿,过油儿,

初一,磕头儿。

在孩子们盼年的童谣声中,村头上响起每年都听过的苍老声音:“灶糖,脆管儿糖啦!”妈妈让孩子去买几条,冻上,准备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了。民间俗称腊月二十三为过小年儿,从这日起拉开忙年的序幕。晚上,用席篾儿做成的马、鸡、狗,摆在灶前,揭下灶旁墙上那张贴了一年的灶王爷,灶下生上一团火,把灶王爷和他骑的“马”,带的“鸡”、“狗”投入火中,跪在地上的孩子念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这小年儿夜,送灶王升天。为防止灶王上天庭打“小报告”,拿起一块灶糖,粘在灶炕脸上,把灶王的嘴粘住,省得他乱说。这时厨房里响起一片孩子们嚼灶糖的“咯巴咯巴”声。

第二天早晨,大人们拿出一张大红纸,叮嘱孩子:“去到东头儿张二爷家,请他老给咱写副对子,告诉他,正月里请他来喝酒。”这时的张二爷家,早就有几个孩子等在那里了。缺少文化人的农村,有几个人会用毛笔写春联的?有那么一个,宝贝了。张二爷的字好,对联的词儿好,从腊月二十四开笔,一直要写到二十八九。他不但要为全村各家写上几副门对儿,还得写春条儿,还有什么“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金鸡满架”、“肥猪满圈”之类的小条儿。老爷子写春联不收钱,年前忙几天,年后家家请喝酒,不落地儿。那份受人尊敬的味儿不是常人能得到的啊。

劳累一年,过年得图个干净,“二十五,扫尘土”,各家各户忙着扫房扫院子。妈妈把孩子们赶出去,头上蒙块布,竹杆上扎把大条帚,细心地把墙上的灰扫得干干净净。扫过尘的屋子,分外眼亮。在孩子的乞求声中,大人把去年摘下的年画找出。腊月二十六的早晨,请来杀年猪的人到了。把喂了一年的那口肥猪捆上,杀猪人一刀下去,肥猪叫上几声,血流干了。烧水、煺毛、破肉半子。收拾完毕,杀猪人提着劳务得到的头蹄下水,到另一家杀猪去了。这一天,村子里猪叫声不断,满村飘出煮大块方子肉和肉炖酸菜的香气,孩子们是解馋了。头天杀猪,第二天杀鸡。养了一年的小公鸡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主人年后的餐桌增添一道美味。

说是“二十八,把面发”,如果等到二十八才发面,怕是来不及了。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把发好的面对好碱、蒸馒头、蒸豆包。家中人手少的,还请来七大姑八大姨帮忙。粘豆包,蒸出一帘又一帘,馒头,出笼一屉又一屉,拣出来,放在外边冻上。如此,整个正月,女人们做饭就省事了,可有时间找姐妹们玩玩“嘎拉哈”了。忙活一天,第二天早晨,把祖宗板前香炉碗儿里的陈旧香灰倒掉,装上新米或砂土,碗口蒙上红纸,摆上供品,点燃红烛,一家人跪在香案前,恭恭敬敬、上香祭祖,求祖先保佑全家大小平平安安,丰衣足食。

盼年盼年,盼了一年,大年三十真的到了。家家户户房门大开,热气腾腾,炒肉丝、炒蘑菇、炖大鱼,再来两个过油菜,太阳卡山儿时,团圆饭开始。孩子会问:“怎么不炖小鸡?”大人会说:“鸡与饥同音,年三十儿不兴吃这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酒足饭饱,打一个盹儿,准备晚上包饺子接神喽。年三十儿,无月光,方显出孩子们手中那盏红灯亮。走东家,串西家,闹腾到半夜,鞭炮声四起,炸出满天火光,饺子开锅,先敬神灵,家家接财神,旧岁除去,新春到来。孩子们在盼着天明,穿上新衣服,到亲戚长辈家拜年。磕上几个头,能得块儿八角钱压岁钱,不是可以买几挂鞭吗?

半个世纪过去,还有人记得那首盼年童谣吗?饺子年年吃,鞭炮年年放,可不会有孩子一字一板地哼唱“二十三,升灶天,二十四,写对子”了。

上篇:没有了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1/22/34434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