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重抖精神建家园

——华县灾区群众过大年掠影

2023年12月19日

碧空如洗,艳阳高照。

2004年元月21日(除夕)中午,记者再次来到洪灾最重的华县下庙镇。这里距离渭河大堤最近处不足二百米,在2003年8月,肆虐的洪水把这儿浸泡了近一个月,是全县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

在惠家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饺子、贴春联。饺子馅和春联是一大早包村干部和包联单位送来的,先前发的过年物品还有米、面、油、肉,还给每人发了10元钱现金。

包罢饺子的惠宏民一家三代正在门口挂灯笼,贴春联。硕大的一对红灯笼是他们在2003年春节前买的,虽经一年的存放却依然艳丽如新。两行对仗工整的对联在红灯笼的映照衬托下格外耀眼、喜庆。他家房屋地势高,房屋的损失较小,只是墙面出现了裂缝和渗漏。“政府想得很周到,年货都发齐全了。”惠宏民说。

50岁的惠小夫夫妇在洪水袭来之时没有撤离,和水害抗争了近一个月,在村人的眼中,他们俨然是一对英雄。惠师傅水性很好,这成了他在洪水袭来时不肯搬走的重要理由。再加上他喂养了20只羊和5头猪,还有他替邻居保管的9台电视机和一批粮食他丢舍不下,更坚定了不走的决心。回首在洪水中的日日夜夜,他感慨万千。四面汪洋、孤苦伶仃。遗弃在村中的家犬无助无望,发出阵阵哀嚎,如人哭泣。成群结队的蚊子所到之处像黑云压顶,他家的数只羊硬是被饥饿的蚊群叮咬而死的。

下庙镇政府前的街道两旁,商铺一家紧挨一家,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来来往往,大多数商店都在忙活着生意。一些精明的老板早已把糕点、烟酒及花花绿绿的小食品摆在露天,三三两两的顾客正在采购年货。一个鞭炮摊前,一群十二、三岁的男娃正在仔细挑选喜爱的花炮。“好玩的炮蛮多,可只有3元钱,还得再看看再选选。”一个把留海儿漂染成红色的男娃说。几个妇女正围着挂满春联的摊位,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比较着。价钱不算贵,小的一到两块钱,大的四块钱。理发店的生意异常火爆,少男少女拥挤在一家不足15平方米的小店里,给小店平添了几分节日的红火和喜庆。一位中年人受不了店内的拥挤、等待,在距小店几步之外的剃头摊前修剪头发。记者一问才知道在剃头摊上理发是两块五一位,比理发店便宜一块钱,省了时间还省了钱,实惠。

在滨坝村一个救灾帐篷前,我们见到了李经学一家。夫妇俩听说是记者,连忙招呼我们看他家的年货,冻饺子、肉、油、面都有,还有包联单位、省妇联、市妇联给妇女、孩子发的新棉衣。他们的女儿在广州打工,因为家里受灾房子没了,尽管夫妇俩很想念离家快一年的女儿,但还是没让女儿回来过年。“知足吧,知足吧。”李师傅像是讲给我们听,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沿着街道向东,信用社对面,是几十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全部倒塌的现场,2003年10月中旬,记者初次面对这堆东倒西歪的瓦砾,内心极不平静,看着灾民几乎没有表情的面孔,清理废旧物的迟缓、僵硬、机械的动作,曾暗自换位思忖,假使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家当成了眼前这番惨状,能接受这一事实吗?望着堆在眼前从废墟拣出来的木料,一侧是还能用的,一侧是只能当柴烧的,还有从保暖房里传来的欢笑声和电视机的音乐声,我深深地感受到灾民们内心的坚强,他们已经接受了常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恢复了信心和希望,正在重新建设新的家园。

被一阵锣鼓声吸引,记者来到牛市村的一家庭院,只见一只80口面的大鼓支在庭院中央,几个调皮的半大小子在击打着,嬉笑着,鼓点虽不大和谐,却也充满着快乐和喜庆。这是为明天大年初一准备的。主人说,洪水袭来的时候,他把鼓搬上了二楼,所以大鼓才保存得很好。

大年初一,村民们放过鞭炮,吃罢饺子,便来到街头,等候惠家村社火队的表演。

惠家村的社火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年初一都要耍上一回。猴年耍猴气,更要好好耍一耍,去去水灾的霉气,振作大家的精神气儿。53岁的村书记惠振江和34岁的村主任罗峰是一对黄金搭档,在抗洪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俩紧密配合,舍小家为大家,受到群众的拥戴,村委会被县政府评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中午时分,秧歌队、锣鼓队、社火队的表演终于开始了。火红的彩带舞向半空,冲天的锣鼓,震耳欲聋,催人奋进。鞭炮声、欢笑声、锣鼓声,将喜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猴年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柳影摄影报道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1/20040130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1/30/34436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