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景敏
已故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一生中创造了5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在他的墓碑的背面,挥笔题写了这样一段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把题词每句最后一字连起来读,就是——“从文让人。”
人,要有一点让人精神,以豁达大度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琐事,不仅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会显示出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所当然会受到正直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战国时期,蔺相如有功不居,在故意寻衅的廉颇面前一再忍让,结果感动了廉颇,与蔺相如结刎颈之交,传下一段千古佳话;数学家陈景润,当初住的仅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没有桌子和椅子,在这样的逆境中,靠“忍让”的倔劲,自强不息,终于创立了“陈氏定理”。由此不难看出,忍让是团结的“粘合剂”,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使一触即发的冲突烟消云散,产生巨大的感化力量,促人猛醒,痛改前非。
宽厚让人,宽以待人,是我中华古国的传统美德。因为日常生活中当忍当让之事委实不少,同志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难免不发生一些分歧和矛盾,一般来说,这些分歧和矛盾,都不是大是大非问题,只要以大局为重,宽厚忍让待人,都是不难解决的。相反,如果彼此之间产生误解和误伤,就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寸步不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既坏了个人情绪,伤了相互和气,又污染了社会风气。
其实,宽厚让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它是和博大宽广的眼界连在一起的。站得高才能看的远,胸怀开阔,才能宽厚让人。“见贤不让不可与大位”,(《管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明明自己在业务上、在组织能力上,都不如人,还要人服从你,错了不认错,甚至不惜散布流言蜚语,脚下使绊子,嫉贤妒能伤害人,这是绝对要不得的。这样说,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去让才好呢?当然不是,应看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从是否有利于事业发展出发,如果不分是非,搞无原则的让,搞阿Q式的逆来顺受,这样的让,便完全成了邪恶的奴仆和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