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新年还没有过完,“延安米脂女子家政服务培训班”的50多名学员,完成了3个月的培训学习就踏上了外出的列车,并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顺利上岗。
延安市宝塔区家政服务学校开办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省、市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深圳等地来电来函预定学员的单位达30余家。目前,宝塔区家政学校的第一批学员52人已经毕业,全部在新华社、国家文物总局等北京的大中单位就业。第二批学生的招生工作已经启动,计划招收250人,这些学员毕业后将全部推荐到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大都市就业。据悉,延安还将把“米脂女子”高级家政服务培训和“米脂婆姨”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办大、办强、办活,不断推出宝塔瓦工、圣地保安、延安车工、陕北礼仪等新的劳务输出品牌,提升劳务输出档次,使陕北青年能够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走出黄土地,走进大城市,走向全中国。
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若干意见》后,“米脂女子家政”、“蓝田厨师”、“杨凌农科”等具有当地人文、历史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已成为我省着力打造的劳务品牌。据统计,我省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有250万,每人每年按5000元收入计算,全省每年的劳务输出收入就是125亿元。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有1362万人,一半甚至一半以下的劳动力就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经营。
据笔者从省教育厅职教处了解,省上意见出台后,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劳务输出人员的具域经济服务的行动。省教育厅厅在节期间也开展了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的“三学”活动,20个试点县也已经启动,省上将给每个具5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并将省级职教专款由原来每年的7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我省各地培训工作纷纷加大力度。汉中市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三个重点”。“三个重点”即:一是要紧紧围绕当地确定的发展绿色种养业、绿色食品业、绿色中药业、绿色旅游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狠抓专业建设;二是实施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和青年农民都能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三是实施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全市计划到2005年末,输出劳动力50万人次,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个、脱贫一户的目的。
榆林市把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服务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各个县(区),力求取得良好的工作开局。安康市构建了从科技项目引进、技术成果推广到从业人员培训的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网络体系,启动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工程,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三项改革,加快学校校舍、骨干专业、师资队伍、信息化四项建设。通过上述举措推动职教服务“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