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产业层次低,可持续发展程度差,存在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西安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主要障碍。
2003年,西安市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达427.9亿元,较上年增长9.7%,主要行业呈加快发展的态势。然而,老问题加新问题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发展在负重中徘徊。
从产业层次看,规模以下工业绝大多数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产业,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业比较少,产业结构层次普遍较低,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如碾米业、糕点业、家具业等根据民众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兴起来的行业,普遍存在“散、小、乱、差”的现象;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最近西安市统计局所做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多数规模以下工业存在着严重的“老、少、低”现象。老:即设备老、品种老、产品样式老;少:即名牌产品少、花色品种少、新特产品少;低;即适销对路产品生产能力低、产品档次低、市场辐射力低。面对买方市场,相当数量的企业出现销售困难局面。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老少低”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普遍,往往是一个乡镇、一个村委会同时出现数个产品完全相同的企业,因而造成不少企业开工不足,加剧了企业的无序竞争。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这种种弊端,使得西安市规模以下工业总体陷入“数量连年增,质量不见长”的怪圈。
本报记者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