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为了升腾的蘑菇云

2023年12月19日

(上接一版)

有时一天抄报下来能用掉二支铅笔,握电键的手指上都结起了厚厚的茧子。课堂里、宿舍里、操场上时时能听到大家背诵电码的声音。夜晚熄灯后,大家钻进被窝里还在互问互答复习白天学过的课目内容。

投弹、射击是每个战士最起码的基本功。为了练好本领,冬天大家端起枪迎风而立,一站就是几十分钟,一个瞄准下来,眉毛、胡子上结出一层白霜,枪刺用手一摸都能粘掉一层皮。练卧姿的时候,冷风夹着沙粒顺着袖筒往里灌,收枪时,脖子冻得好半天才能活动。

尽管又苦又累,但战士们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没事时大家总在一起高唱革命歌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歌声伴着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生活,紧张的军训伴随我们度过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进罗布泊

1964年5月,我们奉命进驻核试验场区,踏上了罗布泊这块神秘的土地。

试验场区里没有房子,住的都是帐篷。

从我们驻地往南走,穿过一条一、二公里长的大沟就到了孔雀河。孔雀河名字虽然美丽动听,可水却准喝得要命,根本无法直接饮用。部队饮的都是从河道旁边挖出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坑中渗出来的水。刚喝时不适应,一段时间里都会闹肚子。

场区里各站、点的用水全靠汽车运输。给水车上水,先要一个坑一个坑地尝,看哪个不太咸不太苦,再一桶一桶把车灌满。就是这样的水也经常难以保证供给。早上洗过脸的水留下来,洗手、洗衣,晚上再洗脚,或用洗过脸的水蒸馒头都是常有的事。基地司令员张蕴钰曾风趣地将其归纳为:“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同志们施工干的是超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开山炸石、修路、建工号,几百斤重的电线杆要人拉肩扛架设到山顶上。我们团电话连的陆康曹同志和战友们在山顶架设通信线路时,头上烈日暴晒,脚下石头炙烤,胶底鞋都烫得变了形。他中暑昏死过去。同志们把他抬到山的背阴处,又从山下石缝中找到几棵芦苇,挖出芦根拧出带泥的汁液一滴一滴挤到他撬开的口中,才把他救醒。

夏天最热的时候大家头戴橡胶面具,身穿胶皮防护服,身背器材全副武装在戈壁滩上进行化学防护训练。累倒了爬起来,走不动了战友互相搀扶继续前进。我们站谢明同志身着防护服驾驶通信车,在高温闷热和剧烈颠簸下,呕吐在面具里,为了实战他坚持不卸面具,以惊人的毅力把吐出来的东西又一口一口吃下去。新闻纪录片里反映同志们训练结束后,脱掉防护服,往外哗哗倒汗水的镜头绝不是艺术夸张。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发展我国核自卫威慑力量,基地广大指战员以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肩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伟大的时刻

1964年10月16日,天气格外晴朗。一大早我们按要求整好行装,理好器材,做好各种准备,进入爆前状态。

午饭后,除了进2号上机值勤的同志外,我们由站长汪正心带领,列队来到驻地旁边的戈壁滩上。由此往北不远的小山头上是张爱萍等首长和部队领导以及有关专家参观的地方。

随着起爆时间——零时临近,喧啸沸腾的试验场一下子宁静下来。上午还微微刮着的小风这会儿一丝也没有了,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大家静静地坐着,每个人听到的只有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了。

15时整,一个硕大的火球在远远的地平线上闪爆,一声春雷般的轰鸣炸响在戈壁滩上空,蘑菇云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在场全体参试人员无不欢腾雀跃。“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祖国万岁!”的欢呼声久久回荡在核试验场上空。

起爆数分钟后,一队队、一车车收取样品的战友们冒着炽热的气浪,迎着翻滚升腾的蘑菇云,奋不顾身地冲进爆区……

试验过后,我们进入现场参观。看到那些烧焦的建筑,坍塌的房屋,扭曲的铁轨,变形的飞机大炮,连根拔起的电杆等效应物,目睹我国核武器的强大威力,大家无比激动,感慨万分。此后几年时间里,我们又相继参加了氢弹等多次核武器试验。

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每一步艰辛,每一点成果,让我们至今想起回味无穷,它是我们所有参试人员一生的光荣和骄傲。当年青春漾溢的年青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有些人还因患上疾病相继离开了人世。但这些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用青春和生命换来共和国的强大,我们无怨无悔!

上篇:广告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2/2004021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2/13/34488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