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等,继续保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然而,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一跌再跌,比上年的36%下降8.3个百分点,仅有27.7%(如扣除能源化工开采、溢价等新增因素,则会降到20%以下),比全国低了20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增加值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又创历史新低。
“科教居明显优势,经济居明显劣势,二者排序前后反差之大为全国之最”这一“陕西现象”,是一种工业后进所造成的三大产业之间发展关系不协调,经济水平在全国位次后移的落后状态。
事实上,我省工业由居全国中等水平退到后进水平,已经有些年头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制造业比重就开始下降,机械、纺织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由54%降到了27.5%左右,优势产品产业严重削弱,甚至由优转劣,陕西工业名牌迅速衰亡。关中、汉中工业基地未老先衰。技术流失惊人,不少企业管理混乱,国企大张旗鼓地搞“退二转三”,国资在改制中成了“冰棍”……
工业比重走低,使得我省整个经济社会事业缺少主导产业的强力支撑,三大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失衡,处于低水平艰难运行状态。
省信息中心研究员杨宗岳认为,“陕西现象”的根源在于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存在片面性,诸如:
一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不正。片面强调科技的主导作用,忽视科技的服务性和目的性。
一“大陕西”与“小陕西”的关系不正。片面的条块分割、分级管理,发展指导多元化、本位化,忽视发挥中央在陕企业单位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
一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关系不正。片面推行“新经济”政策,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关系不正。片面推行新开发区政策,企图抛开现有,另起炉灶,忽视以至畏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关中、汉中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改组、改造。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整体经济建设关系不正。片面满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忽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统筹全区域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