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杰
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现象,光怪陆离,无奇不有。世间只有“天气预报”、“防汛预报”、“地震预报”、“非典预报”、“禽流感预报”等等,现在又出现了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扒窃预报”。
今年春节期间,某记者在葫芦岛站乘大客车回老家探亲,途经某地时,只听乘务员大声对乘客说:“大家注意了,过会儿有几个扒手上车,请大家做好防盗准备,不要麻痹大意,以免大过年的破财丢钱。”汽车到站后,果真上来了3个“相貌不俗”的男青年,他们东张西望,开始行动,由于车上的人有所准备,三个窃贼一无所获,在下一站悻悻地下了车。乘客对乘务员说:“你们明明知道他们是小偷,怎么还让他们上车,为什么不提前报警?”乘务员一脸无奈地说:“我们也是没有办法,这帮人作案频繁,活动规律早已被我们掌握了,由于天天都要在这条线上跑,我们不敢得罪他们,只好使出提前‘预报’这一招。你们知足吧,我们算是比较好的了,有的车明明知道小偷上车,根本不闻不问,害得不少乘客钱包被盗。”(《西安晚报》2004年2月2日)
读过这则消息,我立马想起了三年前某大报有过类似的“扒窃预报”,情节几乎相同,只是事发的时间、地点、车种和窃贼人数不一样罢了。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一个是春节、一个是国庆;一个是汽车、一个是火车。这种惊人相似的现实,给人觉得“扒窃预报”正在被推而广之。有人把“扒窃预报”当笑话,我却不但笑不出来,还产生几分悲凉。
开初,我对乘务员说的出此下策是由于无奈还信以为真,觉得既有窃贼光顾,预报总比不预报好。但深长思之,此举并非无奈而是狡滑,并非下策而是“高招”。乘务员能“正点”发布“扒窃预报”,说明窃贼看中了此车的“仁慈”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与扒手是老相识了。只是“不敢得罪他们”,才想出“扒窃预报”这个办法。这一招高就高在:一是保命。为了保护自己,好“在这条线上跑”,他们“预报”完后,任凭窃贼在自己眼皮底下得到“上上下下的享受”,“经济效益”估计也不会太差,因为总会有乘客麻痹大意的,不然窃贼为何“正点出击”?其实这是助纣为虐,给窃贼大开绿灯。二是作秀。在司乘人员看来,我们向乘客做了“扒窃预报”,提醒了乘客“做好防盗准备”,这也算是“信息公开”,“保护乘客”,“你们知足吧”。乘客们似乎应该给他们送块“人民交通爱人民”的金匾才是。其实这是典型的不作为。
再深一层想,司乘人员既然知道窃贼“作案频繁”并早已掌握了他们的“活动规律”,为什么不报警,任其长期消遥法外?仅仅是“不敢”,还是有别的原因?会不会有“猫鼠二结义”之类的隐情?当下,车上扒窃的案件时有发生,人们出游心存疑虑,缺少安全感。火车和汽车客车的司乘人员,有责任保护乘客的安全,这种保护不仅仅是“扒窃预报”,如果真的遇到窃贼,应该迅速报警,组织乘客共同制服窃贼,看他窃贼还敢不敢横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