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调控目标是务实选择
本届政府今年GDP的调控目标为约7%。对照去年9、1%的增长,这一调控指标似乎“有些不给劲”:起步期增长高达8%—9%,上升期内却反而将其“保守”地定为约7%,这其中的“真意”,用权威人士的话说是“体现了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调控”。
根据十六大确立的发展目标,我国若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2002年以后的GDP增速必须保持在平均7.3%以上。鉴于前两年连续8%以上的增幅及社会事业亟须投入的现状,约7%的调控目标则成为今年的一种务实的最佳选择。这一自觉调低的增速,意味着党和政府真正在意的是全面的人的发展,以及工作作风的求真务实,更加注重预警性和增长质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隐忧
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缺电”现象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将遭遇资源瓶颈的重要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凯指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许多隐忧:尽管去年增长速度达到9.1%,但因消耗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煤电油和交通运输全面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增长方式,不要说去年9.1%的增速,就是今年保持约7%的增
长,难度都很大。
将调高最低工资标准
日前公布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了9%和4.3%。结合今年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势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指出:“初步估计,工资水平增长大概在10%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至少不低于8%。”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落实,今年薪酬分配的重点将向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集中,企业中懂理论、会操作被称为“灰领”的高技能人才将获得空前的重视,对他们激励力度的加强也将从薪酬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出来。而《最低工资规定》明日起开始实施后,各地将陆续调高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等低收人劳动者的工资也将因此相应增加。高科技、生物医药、房地产、金融保险及咨询服务业将成为收入增长较快的行业。
(据央视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