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奇志创奇迹百元变百万

一位下岗女工再就业的故事

2023年12月19日

口文·图/刘杰

四川内江一位名叫贺祖英的下岗女工,100元起家,为那些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如今,这所学校三易其址,已拥有学生两千多人,大大解决了当地外来人口子女人学难的问题。这位下岗女工也因此被评为省劳模、省巾帼创业带头人。

两次下岗,生活的沉重折磨得她精疲力尽

贺祖英1960年6月15日出生于内江市,她的人生经历很曲折,但她命中注定与教育有缘。1979年,高中毕业后由于一时没有安排到工作,她父亲想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到了一份代课老师的职业。之后,她与太平乡小学的青年教师刘吉军结婚后,又到了太平乡小学任代课老师。

1990年,内江市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个政策,党政干部在退休之际可以解决一个子女的工作,于是她沾了曾为乡官的父亲的光,从此端上了铁饭碗,成了内江市东兴区客运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但三年后的1993年8月,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贺祖英失业了。

刚失业的那个晚上,她一夜未眠,默默地流泪,脑海里想了很多:自己的两个子女还很小,女儿8岁,儿子6岁,丈夫的工资只有200多元,除去每个月100元的房租,只剩下了100多元钱,这一点点钱,4口之家怎么生活?

哭过之后,她还是觉得自己应该面对现实,应该为孩子而坚强地活下去。因而第二天天一亮,她就肿着两只眼睛上街去寻找工作了。

找工作是件非常难的事情,虽然满街都贴着招聘广告,但对招聘人员的年龄条件几乎都要求在25岁以下,未婚或貌美者。甚至连洗碗工的招聘条件也是如此。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位熟人的帮助下,她在内江民政化工厂谋到了一份工作。

重新有了工作,贺祖英激动不已,一家人高兴得抱头痛哭。虽然自己只是厂里的一个临时工,贺祖英却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重新上班之后,她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苦活累活总是抢着做,也赢得了同事们的普遍尊敬。第一个月下来,厂长庄重地给她发了49元工资,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贺,好好干,会有一个美好未来的!”

然而不久后,命运再一次捉弄了她。1994年春,由于民政化工厂减员增效,作为临时工的她再次失去了工作。

被沉重地打回“原形”以后,贺祖英又到街上四处找工作,也再次领略了四处碰壁的滋味。

大胆奋斗,幸运之神开始向她露出微笑

1994年5月的一天,四处寻找工作的贺祖英在路过东兴区一家菜市场时,偶然发现有不少孩子在菜市场开心地玩,年龄大者有8、9岁,小者也有6、7岁。

“现在又不是假期,你们为什么不上学呢?”她奇怪地问他们。

“我们是乡下来的,读不起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她。

听了孩子们的话之后,贺祖英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创办一所打工仔平民学校,这样既能解决孩子们的入学问题,也可解决自己的就业。

她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丈夫刘吉军,“这所学校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奋发学校”。

“就算学校能够幸运地得到教育部门的批准,你也能够招到学生,可是校舍怎么解决?”听了丈夫的话,贺祖英一下愣了:对呀,没校舍,学校怎么办?就算校舍可以租,可是租房子也要付得起租金才行呀!因而她没再言语了。 

没钱付房租,可不可以挣到钱以后再付房租呢?几天之后,又一个想法冒上了她的心头。虽然她的想法有些荒唐,但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刘吉军还是答应与她一道出去找能做教室的房子。

偌大的内江城里,待租的房子很多,可是能用来做教室的房子却很少。要不是房租奇高,就是房子不适合做教室。一段时间的折腾,贺祖英先前的信心也几乎被消磨殆尽。

1994年7月3日,就在被梦中的教室折腾了一两个月之后,贺祖英准备打退堂鼓、放弃自己当初办学想法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在东兴区胜利镇教育组有一间50年代曾经使用过,如今早已废弃了的教室。得到这个消息,她决定再去试一试。她想:成败在此一举,如果仍不成,就彻底放弃创办学校的打算。

贺祖英去看了那间房子,那间房子的确可以做教室,但是周围的环境却太差了。因为教室处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农民们喂了不少鸡鸭,那间教室又紧邻着几间猪圈。周围的环境不仅吵,还臭气熏天。

这样的房子能做教室吗?贺祖英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但她转念一想,这样的房子也许租金会很低的,这不正符合自己的条件吗?想到这里她又释然了。

当贺祖英找到胜利镇教育组负责人,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打算后,教育组的同志竟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他们不仅愿意将那间教室免费租给她,还送给她13套课桌椅。她感动的是,胜利镇教育组还帮她将相关的办学手续也给办了下来。

有了教室,也有了准许办学的批文,贺祖英真是心花怒放。这时候刘吉军也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于是夫妻俩又开始忙招生的事儿了。

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自己的奋发学校呢?贺祖英伤透了脑筋:是上电视打广告,还是在报纸上登广告?可是这两种途径都不行,因为家里能够拿出来的钱也只有大约100元钱,而这笔钱还得拿出一部分来买粉笔和刷子。夫妻俩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采用到街上贴“牛皮癣”的广告方式。 (下转四版)

上篇:没有了
下篇:今年关系民生的新政策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3/20040305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3/05/34561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