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娱乐信报》记者李冰在采访张海迪时问:“你有写自传的打算吗?”张海迪回答:“我不仅现在没有打算,将来也不会写,因为我就是普通的一个人。”(见《光明网》2月24日)
所谓自传,即作者为自己写的传记作品。不管是作者自己写,还是他人为之,重要的一点,是被传者的生平事迹对读者有所教益,使人读后能从中吸取一定的精神营养。君不见,现在的图书市场上的传记多如牛毛且鱼龙混杂,娱乐明星、私企老板、暴富了的款爷儿,甚至连黑社会里的一些恶棍都有自传。有的为了吸引读者,甚而把自己的隐私、见不得人的东西暴露给读者,因此,自传的身价在读者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
从张海迪不写自传,想到张海迪其人,她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1983年,被团中央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93年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先后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美丽的英语》及翻译《海边诊所》等一百多万字作品。像她这样杰出的人物,其本身的经历和所作的贡献,是很值得写部自传的。可她却不打算写自传。不但对自传持这样的态度,还对作家的签名售书,张海迪也有不同的见解,她说:“我一般不会去签售,我不希望人家买回家后看了书其实并不喜欢,那样我会心中有愧。沈从文、老舍、鲁迅……谁去签售过?作家应该靠自己的人格与文学力量来吸引读者。”
张海迪如是对待自传,不打算为自己立传的精神让人敬仰。那么,我们其他人呢?
诚然,作者写自传的目的,总是想让读者对自己有一个较深的了解和认识。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历史功过,仅靠自传是无法评定的。为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自己的身价如何,值不值得去大书特书,自己的心里最清楚。写不写传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的人即使不写传记,也会被载入史册,有的人即使写上十本八本传记,也无论如何是进不了史册的。一个人的历史是由自己书写的,关键是要本分做人,老实处事。你在历史上真正占有一席地位的话,即使没有自传,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人民也是不会忘记的。相反,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匆匆过客,你本身又没有多大的贡献,即使自传印上上万册,你的自传也不过是废纸一堆而已。
我非常赞赏张海迪的观点和见解,被她不写传记的这种精神深深感动,更感到她的这种精神值得那些热衷于传记的人们效仿,不要再在传记上下功夫,不必为自己涂脂抹粉,重要的是应在做人上花大力气,这应是最基本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