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节刚过,导师李教授终于出现在实验室里,小黄瞅准机会,硬着头皮向导师请辞。小黄读研的主攻方向是人工智能,可是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只能为了李教授承接的各类与研究课题无关的项目而疲于奔命,现在小黄开始备战考博,只好冒着得罪导师的风险豁出去了。
像小黄这样不再甘于给导师“打工”的研究生绝不是个案,近年来随着高校教授变相“下海”渐成大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成为赚钱的廉价工具。
学生?学徒?
作为给学生学徒般“卖命”的回报,导师在学生“荒废学业”上大开方便之门。据了解,研究生学期考试普遍采取开卷的形式,考前老师划出重点,“只要不白痴”,考试肯定能全部绿灯;平时的论文,或者在网上摘编整理,或者写出实际应用中找到的小技巧,就可以“交差”了,其实老师根本没有心思看这些东西;毕业论文相对要求高一些,论文初审得经过其他教授过目,但是没有哪一个教授愿意得罪同事,而且项目越多的教授,在学校越是德高望重。
老师?老板?
在研究生怀着苦闷的心情“做工”时,许多导师发达了、风光了,甚至有的导师称得上是飞黄腾达。2001年,小黄的导师李教授由于拉项目的成绩冒尖,学校去掉了其头衔前的“副”字;至2003年,李教授累计为学校取得的项目成绩达到数千万元,学校论功行赏,以“特殊贡献”破格提拔其为博土生导师;伴随着仕途步步高升,李教授购车代步,算是给知识分子挣足了面子。
“一将功成万骨枯。”小黄的声音里充满悲凉。他简单勾画了李教授的轨迹,“很难捕捉到他的身影,只有在召开项目会的时候,他才过来安排工作,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去寻找新的项目,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业。学校里的成功导师都差不多,其实他们更像大企业里分管市场的老总。”
(摘自《服务导报》逸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