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发展是最大的维权

——一个困难企业厂长的心声

2023年10月02日

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国有中小型企业在改革中步入困境,企业停产,职工放假,日常生活举步维艰。在这种境遇下,职工的许多合法权益都随着亏损而“减免”。如何维护这部分职工的合法权益,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是靠吃“低保”、要救济来简单地为职工维权,还是用改革扭亏的实绩来从根本上维权?陕西塑料厂厂长吕户良用五年的发展实践,在表达这样一个心声:依靠职工求发展,用发展的实绩来切实维权。

第一要务是让职工有饭吃

1999年底,当新上任的陕塑厂厂长吕户良和自掏腰包坐公交车从兴平来咸阳接他的厂党委书记周惠茹来到厂里时,职工围住他异口同声地问什么时候发工资。当时,这个建于1970年、曾是西北最大的综合塑料加工企业,已在亏损中蹒跚了好几年。其间,省上、市上虽想尽了办法,走马灯似地换了几任厂长,但企业的亏损似乎没有减轻。到1999年底,全厂停产,职工12个月没领到一分钱工资,厂里财务账上没有一分钱现金,还欠债300万元,因欠费,水、电、电话全被停了。在长期亏困中,职工的日常生活都极度艰难,还何谈维护职工的其他合法权益。

面对中青年职工的骂娘,面对老职工的上访。在寒风中吕户良只对满怀期望的职工说了一句话:“用两年时间,先让大家有饭吃”。

临近年关,为让大家有饭吃并过一个好年,他从咸阳一个朋友处借了300吨煤,让停了几年的锅炉烧了起来;千辛万苦从合阳收回1万多元的欠款,给厂内厂外来了个大扫除;发动职工处理积压产品,又争取到一笔救济款,总共凑了23万元,给全厂职工发了一个月工资。濒于绝境的陕塑厂在2000年的春节稍微洋溢出一点欢喜的气息。

最大的维权就是发展壮大企业

当陕塑厂职工正为过了一个像样的年而欣慰时,吕户良却被这样一条信息而吸引:当他们生产的“超人”牌农膜在陕西境内几近绝迹时,远在三千里之遥的甘肃民勤县大街上仍屹立了“超人”的广告牌。要使职工长期有饭吃,就得出去揽活。民勤县地处腾格里大沙漠,以种西瓜而闻名,农膜市场很大。吕户良远赴民勤,和当地农资部门达成了经销协议。于是春节后的四个月,他们生产的农用地膜80%销往民勤,事后一算账,挣了第一笔生意。之后凭这点启动资金,在没有银行贷款的前提下,依靠职工的无私奉献,不断滚动发展,当年销售收入就达到1100万元,企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500余名在册职工全部“上岗”。企业盈利了,首先就要去用扭亏的实绩维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该厂不仅补发了离退休职工退休金40万元,偿还电费等23万元,还兑付了职工集资款10万元。

在册职工的权益得到了维护,还有许多下岗职工、退休职工,要从最大限度上去为职工维权,只有不断发展壮大企业。2001年吕户良把目光盯在上海:因为上海决定市政工程今后禁用铸铁和水泥管道,为塑料管的销路腾出一条“空道”。他们通过招标,与国内10余家塑料厂竞争,最终在4天时间拿下第一批发货一万三千米的“超人”波纹管的任务,最终拿回164万元的订单。到目前陕塑厂以上海、成都、北京构建的一个大三角销售网正在形成。

五年的发展,陕塑现在仍很困难,但闲置的厂房没有了,闲置的资产盘活了,内部下岗的职工又上班了,去南方打工的技术人员陆续回厂了,新职工住宅楼起来了……这一切都在昭示着,只要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阎冬

上篇:公司单方降低员工工资属违法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5/20040519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5/19/22295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