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良
天津塘沽区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员富占军与其他工作人员,数年来对大沽口进行考证研究和实地考察的结果证实,在第二次大沽保卫战中,共有3艘英军战舰被清军击沉并至今沉睡在大沽口。沉没的三艘战舰分别是庇护号、鸬鹚号和鸻鸟号。
1859年6月,英法两国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由英国特使和海军上将贺布率领舰队来到大沽口。他们不顾清政府可带少数随员由北塘登陆进京的照会,执意要从大沽通过白河(即海河),武装护送特使进京。联军的无理要求遭到督办海防军务的亲王僧格林沁拒绝,联军舰队遂强行通过封锁并首先向大沽口炮台开炮,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战斗从6月25日下午3时一直打到半夜,清军最后大捷,取得自鸦片战争以来抵抗外敌入侵少有的重大胜利。
当时僧格林沁给朝廷的战报称:与该夷接仗,共火轮船十三只——仅有火轮一只驶出拦江沙,余外受伤不能撑驾。此处只显示了清军击沉、击伤的联军战舰总数,但到底有哪几艘战舰被击沉在大沽口,因相关史料记载矛盾很大,史学界也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富占军推断其沉没地均在今日海河航道的西缘一带。他认为,大沽口虽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重要,但相关的史学研究并不十分深入,发生在这里的很多重要事件过程和细节等,在学术界都有不同说法。
富占军副研究员说,大沽口炮台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目前正在进行全面规划保护。如果有关方面及社会有识之士能够携起手来,对沉没的英军战舰进行勘探打捞,对于充实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馆藏以及相关的近代史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富占军还特别强调,大沽口发生的四次保卫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抗敌御辱的象征,因此勘探打捞沉没的敌舰,也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