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影
武帝陵前唱大风,生旦净丑展新容,
莫道寒窑学艺苦,雏凤胜于老凤声。
这诗说的就是一个学校专门教农村孩子学戏的事情。
教孩子学唱戏,自然就是戏校了,可这个戏校不同于其他戏校,地点在农村,专门收农村的孩子,专门收农村没有钱读书的孩子,还有那些没有好好读书而喜欢唱戏的孩子。
这个戏校在北莽山下的汉武帝陵前。说戏校就要说杨秋霞这个人。
杨秋霞58岁了,说她是校长也行,说她是团长也行,说她是老师教练也行,说她是学生的妈也行,因为她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之所以办这样一所学校,缘于她在咸阳街头的一次偶遇。
199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她正从自己的单位咸阳市工人文化宫往家走,忽然就听到有女孩清脆的嗓音唱秦腔。循着声音找去,就看见一堆人正围着一个瘦小的女孩听她唱戏。一曲唱完,大家又是鼓掌又是给她零钱。
过去倒是不少碰见卖唱的情景,但大多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唱秦腔卖唱杨秋霞还是第一次见到。
回到家里,杨秋霞满脑子都是那个小女孩的身影。她脑子冒出一个念头:像这样的小姑娘农村里有很多,他们家里一般比较穷,念不起书,又喜欢唱戏,只是没有人引导,自己如果办个戏校,专门招收这些孩子不是很好吗?既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培养出大批的学生,重要的是可以传授她的艺术思想。这样一想,她觉得办个戏校比自己唱戏更有意义。
1996年8月1日,在汉武帝陵前的12孔窑洞前,杨秋霞为招收的第一批84名学员举行了开学典礼。这一天,是她不能忘记的日子。
在这些衣衫不整、参差不齐的少年男女面前,杨秋霞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她说:今天我们在破窑洞前开学了,和其他学校相比是有点寒碜。但我不这样看,戏里不是讲嘛,英雄出寒门。再说,我们这里不会永远这样寒碜,住窑洞是暂时的。你们爱唱戏,我也爱唱戏,咱们的爱好一样,咱们是事业一致,这就够了。来到这里办这个学校,尽管日子苦一点,但我认为这种日子实在,值!你们还小,对人生还不懂,一个人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是不会觉得苦和累的。我这话你们以后会理解的。
时间很快。今天,杨秋霞和她的戏校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7年里,杨秋霞有很多的感慨:我终于走过来了,走得还算不错。窑洞变成了宽敞的平房,有了教室,有了练功房,也有了琴房,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大多进了当地的剧团,都在社会上有了用武之地。
社会上对杨秋霞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学生在这里除了学戏之外,重要的是学习文化课,他们常年聘请附近的西吴中学老师代课。有意思的是,全日制学校里表现不好的学生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好学生。
1999年的一个时期,学生们受了外界影响,不但不好好上课,学戏也不专心了,有的回家几天都不来校。她找学生们谈话,甚至把纪律处分、罚款都用上了,效果不大。面对这种情况,她长叹了一口气说:看来我是没有办法管好你们了,你们随便吧!她没有想到,这时学生们呼啦啦围了过来,齐声叫了一声妈,全部跪在了她的面前,她的眼泪唰地就流了出来。
冬天的渭北,寒风刺骨,杨秋霞取暖用的是蜂窝煤炉。但就在这简陋的房子里却摆满了各种奖状,最醒目的是“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给他们的奖品。和荣誉比起来,也许苦和累对杨秋霞真算不了什么。
杨秋霞在武帝陵前唱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