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城市公众自认“下层”者偏多

2023年10月02日

□文/赵明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公众自认为处于社会中间层的人数偏少,而自认为处于下层的人数偏多。”

“当代人民内部矛盾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2002年底主持的一个大型课题,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对15000名社会公众进行了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与其他各国相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中国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公众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在其他国家中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比例均在50%以上德国62.5%美国60.7%,在最高的澳大利亚72.8%和新加坡74.2%均达到了70%以上,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却仅为46.9%。

二,另一个明显的差异在于中国公众中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在中国这个比例达到14.6%,而其他国家中这一比例最高的韩国也仅为9%德国3.6%美国3.6%。

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公众中自认为处于“高层”和“中高层”地位的比例并不算低,而且自认为处于“高层”的公众比例相对而言相当高1.6%仅低于德国1.8%和美国1.9%而法国为0.4%意大利为0.7%。

这一调查结论说明,中国城市公众自我阶层认同有向下“偏移”的倾向,但这种向下的“偏移”并不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偏移,因为中国自认为位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的人数比例与其他国家基本持平,也就是说,这种向下的偏移主要表现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而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数相对较多。这喻示着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社会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极分化趋势。

就当前中间阶层缺失的问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也在自己的研究结论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前,国营企业职工们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拥有明显优势,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城市里典型的中间阶层,他称之为“类中间阶层”(西方中间阶层多指白领,而国营企业职工大多是蓝领阶层,只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中间阶层”,故被李称之为“类中间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营企业职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迅速衰落,完全失去了“类中间阶层”的特征。与此同时,尽管一个新生的“新中间阶层”其基本特征为:年青、高学历、就职于三资企业和新兴行业、收入较高、有高消费倾向等正渐渐浮出水面,但这一阶层目前还只出现在大城市中,且人数较少。

据学者们估算,如果将人均年收入在1~10万元、户均金融资产在3~10万元的人口和家庭作为社会中间层的标准的话,则目前中国进入这一阶层的人数只占到全人口的20%—25%之间。

学者们一向将社会中间层称为社会的“稳定器”,认为庞大的中间阶层可以在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起到“缓冲层”的作用,使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如果说一个以中间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既有进取潜力又较少激进心态的社会的话,那么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工字型”社会则更容易成为诱发社会冲突和激进社会革命的温床。

中国城市公众“中间”阶层认同的相对缺乏,以及自认为处于社会低层的人数相对偏高的现象,有可能潜藏着一种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

上篇:央企面临人才挑战
下篇:女大学生私奔引发连环逼债风波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6/2004061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6/11/22382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