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乾坤
对于有明一代涌现出的众多诗人,毛泽东最推崇的便是明初的高启。高启的诗,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其七律《梅花》,就深为毛泽东所喜爱。然而时隔久远,更加之日理万机,所以一时忆及此诗,却背诵不全,且想不起作者为谁。语云,好之者不如爱之者,爱之者不如乐之者,经纶外,诗词余事的毛泽东,为将此弄个水落石出,一日之间,曾三次致函其秘书田家英。
1961年11月6日6时,天尚未明,毛泽东便写信给田家英,大略曰:“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林逋是宋初杰出的山林诗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娶,与梅花、仙鹤作伴,人因称“梅妻鹤子”,性好梅,以咏梅诗著称。其《山园小梅》中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人所传诵。他的《梅花》诗,也写得风神独具。诗云:“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雏亦风味,解将声调角中吹。”
林逋的诗集很快便送到。毛泽东看了后,于当日上午八点半,又给田家英写信:“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更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接到信后,田家英又忙碌起来,再行查找,其实,这两句诗并非林逋所作。没过几个钟头,毛泽东又给他写了第三封信。信中有云:“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高士奇系清代史学家,工书法,亦工诗文,有《清吟堂集》等著作传世。此诗非高士奇所作。很快,此诗就被查明,原来是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全诗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三封信写出,事遂人愿。毛泽东当天就手书了这首诗,并在诗前写道:“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一日三函为索诗,可见毛泽东对诗词的执著态度,亦可见其深邃而敏锐的鉴赏眼光。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作为伟大的领袖和战略家,毛泽东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由此而彼,而谈笑胸中换星斗来。
随后,毛泽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卜算子·咏梅》词。词前有小序云:“读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那是针对中国当时严峻的外部环境而言,将一腔激昂慷慨沉雄之气,寄之于词,对于民族精神,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此词标明写作时间为1961年12月,而据郭沫若所云:“主席的(这首)词作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是否一为初稿,一为定稿,看来似也有这种可能。此词若作于11月间,那与毛泽东一日三致函地索取《梅花》诗有无某种关联,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