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采煤生涯任评说

2023年12月19日

在这次采访中,我还接触了不少企业和上级煤炭管理部门的党政工干部和业务内行。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的见解与评说,有助于我们对农民煤矿工这一社会群体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老张是一家国有统配煤矿工会主席,由于平时工作中广泛联系农民工,连他的夜大毕业论文也是有关农民煤矿工的题材。他告诉记者,煤矿农协工主要来自偏远贫困山区,从总体上讲社会地位较低,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些户口在农村的矿山打工者,工作上负荷沉重,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相对落后,政治上前途渺茫。他们很难享受企业或社会上的福利待遇,还要面对社会上个别人的冷眼,工作中常受到上司与同事的刁难,生活中受到当地无赖“大侠”的欺辱和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任劳任怨,负重前进。他们的“优越”之处,在于可以根据井下的生产条件随意调整出勤,随时可能跳槽到地方小煤窑或其他企业做工,他们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自由主义。可以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无牵无挂,一走了之。

“队伍不稳定,素质有所下降,临时观念强,是近年农民煤矿工出现的新变化。”老曹是渭北某矿务局宣传部长。他说农民工来矿的有父子兵,有亲兄弟,有亲友结伴,有夫妻同行。估计有70%是为了挣钱脱贫,像他们说的“一年媳妇二年房,三年带钱回家乡”;约10%的人想通过勤奋劳动成为技术骨干,为转合同制工人跳“农门”创造条件;约10%的人并不缺钱花,而是想出门开眼界,见世面;还有10%的人有其他原因,如躲避计划生育等。临时观念随轮换制而伴生,现在规定煤矿农协工干三五年至多八年就得离矿回乡,因而不少人说走就走,不打招呼,甚至还带走了矿上的工作衣帽、矿灯、自救器等。曹部长还说1991年招收的农民轮换工素质较高,高中文化程度的达40%,近年还不到10%,而且有40%的文盲或半文盲。过去进矿者多为农村的优秀青年,现在增加了无业人员和流动人员的份量,不但管理工作难度大了,给治安也带来了麻烦。

老赵是某国有矿采煤三队党支部书记,所在队的农协工占到职工总数的85%。他说农协工大都是为了急于挣钱而下井的。“拼上两三年,挣他几万元,一年换新装,两年盖新房,三年娶新娘,再干四年有存款,八年一到回家乡。”顺口溜反映的是农协工的普遍思想。由于这种临时思想与雇佣观念,不少农协工在生产中有明显的“利我倾向”,就是遇事先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工作条件好、能挣钱,就争着出勤;工作条件差,就不愿上班,就请假或旷工;工作中只顾当班不顾下班;安全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农协工的这种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如不加以引导,将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农协工的短期行为和临时观念,可以说是和我们企业管理上的粗放互为因果。”老石作为某矿掘进一区的领导干部,他用换位思考讲明自己的观点。他说农协工下井挖煤的目的就是挣钱养家,而我们现在考核的办法是单纯论活干了多少来给钱,根本不考虑料不到位或电供应不上等条件好坏,及车皮供不上等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才导致他们条件好时多干,条件不好时少干或不干;挣钱的时候来,不挣钱的时候就不来。老石还说,咱们煤矿是个脏、累、苦的行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对健康的威胁显而易见。作为农协工患了职业病往往不能很好地鉴定,即使鉴定出来了,也享受不到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这一现实使他们明白了:不能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一个受不到公平待遇的地方!

“农民协议工轮换难,不轮换也难!”老王作为一家国有煤矿劳资部门负责人,他的两个“难”字道出了企业管理者们的“两难”处境。他说,按政策规定农协工井下干满八年必须进行轮换。但干了八年的农协工技术掌握了,环境熟悉了,正是干活的时候,要轮换是划不来的;如继续下去,井下条件会使人加速衰老,因为一个青年人在井下作业年限最多只有15年左右。等职业疾病出现后再让他们回乡,那时农活也干不了,困难更大。尽管按政策规定农协工合同期满,给予返乡补助金或经济补偿金,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特别是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的,按规定企业要支付给伤残抚恤金(直至死亡),并将本人退回招收地安置。但往往是支付了伤残抚恤金人也退不回去,这样长期下去给企业带来的后遗症很大,包袱越背越重……

看来,要解决好农民煤矿工使用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与问题,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本报记者 杨明洲

上篇:没有了
下篇:乾县农民破抗旱难题获国家专利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8/09/34787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