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省九万多农民煤矿工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广大农民煤矿工的要求与愿望,不少地方和企业在为他们解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说起乡镇小煤矿,便令人想到矿难、欠薪等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景象。但在我省澄城县尧头镇,全镇18个煤矿企业不仅签订了集体合同,而且与1010名农民煤矿工都签订了劳动合同,去年18家煤矿无一家拖欠农民工工资。矿工们告诉记者,这一变化是镇工会联合会带来的。
尧头镇工会联合会成立于2001年3月。在此之前,煤矿企业特别是个体矿主不同程度存在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现象,雇佣工人往往是口头协议,甚至私下与农民工签订生死合同,出了伤亡事故往往草率“私了”,有的还采取威胁、恫吓等手段强行打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尧头镇党委一方面采取措施对小煤矿进行整治,一方面大力支持镇工会帮助这些煤矿企业建立工会组织。镇工会依托镇企业办组建镇煤业工会联合会,全镇18家私营煤矿工会齐集麾下,以联合的力量对付侵犯行为。工会联合会一成立就着力于推动维权机制的建立,积极代表农民工与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帮助指导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检查农民工工资发放、劳动争议、工伤处理等情况,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去年赵庄矿因多种原因拖欠工资,30多名外地民工无法回家过年。经镇工会联合会出面据理力争,最后矿主卖掉了小轿车,补发了拖欠农民工的5.9万元工资。
但就记者接触过的10个产煤县看,多数县的民营煤矿建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县煤业工会主席说不清全县煤炭系统工会会员总数有多少的情况是常见事。还有两个县的小煤矿建会工作还是空白。
在国有煤矿特别是国有统配煤矿这一块,无论是行政管理或是工会工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规范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应忽视的矛盾、问题和薄弱环节。就拿厂务公开来说吧,这项工作在煤矿企业推行多年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有的矿个别区队却在二次分配中搞假公开,往往公开的是一个数,农民工拿到手的却是七折八扣后的另一个数。还有的采掘班组搞虚报冒领名堂,如此等等,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煤矿工的经济利益,还成为基层滋生腐败的土壤。
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是利益攸关。但由于政策限制或地方政府的工作问题,这些劳动保障对于生产环境最险恶、劳动强度最繁重、最需要保障的农民煤矿工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从关中到陕北,问及农民煤矿工的工伤保险时,回答都是“煤矿行当工伤频率高,地方政府怕赔钱不给办”。于是,不少国有煤矿只好推出企业内部医疗和工伤统筹的办法。据基层农民工反映,这种办法对解决他们的伤病治疗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与正式工“一个样”。
关于“3%的转正”问题,由于1997年国家取消了农民煤矿工转为全民合同工政策后,使国有煤矿农民工积极性受挫,也造成了企业生产和技术骨干后继乏人。为此,韩城矿务局去年推出从农民轮换工中招收部分生产技术骨干为合同制工人的决定,使125名农民工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转正”愿望。记者在该局下峪口煤矿采访采二队班长隆万有时,这位曾被矿上命名为优秀农协工的山阳汉子说,他进矿当了9年轮换工,年初转正手续批下来后,从2月份开始缴养老保险,但他的户口关系至今未办,也不知咋个办法。就此记者走访了韩城矿务局劳资处有关负责人,回答是:农协工多年没转(为全民合同工)了,户口的问题他们也不知该找谁去。由于没有国家相关文件,地方估计很难通过,局里也难以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因而转户口的事只好先放着。
这组系列报道就此打住,农民煤矿工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希望全社会能关心和重视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工作环境、生存条件和社会地位,切切实实地为他们分忧解愁。这,便是记者断断续续调查三年之久采写此组系列报道的初衷。 (完)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