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多年前凤翔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后,今年3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泥塑之乡”,其所在的田家庄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木版年画之乡”。作为民间艺术工艺品,在凤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品种。那么,凤翔民间工艺何时才能做大做强?为此,笔者近日进行了专题调查。
历史上的凤翔曾是关中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植根于民间的工艺美术品,诸如彩绘泥塑、罩金漆器、烟花烟火等,品类繁多,享誉海内外,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凤翔的民间工艺品虽已显示出了较好的市场前景,但其在当地所形成的产业规模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制约凤翔工艺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以下几方面:
民间工艺保护、研究经费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只能保工资发放,所以政府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扶持民间艺人扩大生产、开发新产品,加之贷款困难,致使民间工艺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和营销能力不强。凤翔民间工艺产业基本上生产的都是传统产品,有些门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就生产那么几种品种,加之传承人青黄不接,产品缺乏创新,经销模式死板,不能主动出击开拓市场,而是守在家里等待销售,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发展。
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凤翔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大多为自然发展,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缺乏有组织的规模化和产销一体化发展。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当地有关人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成立凤翔民间艺术研究开发公司,对全县的工艺品实行集约经营,并采取艺人分散加工,形成“公司+农户”的生产营销模式,使凤翔民间工艺产业逐步做强做大,形成规模。
举办凤翔民间工艺节,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凤翔民间艺术。
制定《民间艺术发展保护规划》及《凤翔县民间艺术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保护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传承机制和标准规范。同时,对凤翔民间艺术品申请专利,实施版权保护,并尽快对西府曲子、凤翔皮影、木版年画等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实施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
筹建凤翔民间艺术大厦,使之成为集宣传、研究、展示、营销、推介为一体的多功能民间艺术中心。 (王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