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捧书入定

2023年12月19日

□屈超耘

除非专门搞研究的人有充裕的读书时间,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不管是王公将相、布衣凡士,凡要读书,只有抽空而为之。正因为这个“空”是“抽”出来的,就有极大的不固定性。于是问题来了,这就是定不下心来。即便是进入“角色”了,不是电话声起就是有人敲门,刚刚“一江春水”准备“向东流去”,却遇见了“滟滪堆”,一下子就“堵塞”了。图到路被“打通”,那被破坏了的大好情致,不知早跑到哪里去了。常听一些想好好读书的人说:“难呵,难呵,什么时候才能安安静静地捧读圣贤呢?”

其实,进不了状态,是读书人步入误区的一种反映。因为你不是“读书专业户”,充其量是一个“业余读家”。即是“业余”,就自然有“业余”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妥善处理主从关系,以主要时间搞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读书只能是业余时间为之。想不受别人的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想一年半载或三月两季地进行不间断地读书活动,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么,怎样能在时间的缝隙中达到读书的目的呢?这就是能够做到捧入“入定”。“入定”,是佛家的专用名词,本来是指和尚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观无量寿经》有这样的记载:“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读书要进入状态,就要像老和尚参禅一样,迅速投入,心无旁鹜直到忘记周围一切那样的境界,方能有所收获。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东坡等人,因为公务繁忙,只能利用“马上”“厕上”读书,却能很快进入至境,就凭的是“入定”功夫。青年时的毛泽东,把书带到人来车往的熙熙攘攘中去读,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入定”能力。正因为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就能够立即“入定”,故尔他们都成了千古闻名的大学问家。

学会捧书“入定”,必须从克服受外界影响这点做起。人是高智能动物,眼耳舌鼻诸种官能时刻在不停地运行,一旦捕捉到外边的任何动静,就会做出本能的反应。这是读书“入定”的最大障碍,而要破除这种障碍,就要做到眼不别看、耳不别听和心不别想,让自己的整个身心处于一定的恒定状态。这样,就能做到“一丝一竹难入耳,山呼海啸全当无”那样一个“刀枪不入”的阶段,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开卷即能“入定”。还以毛泽东为例罢,毛在行军途中读《资治通鉴》时,往往只读一二页或三五页,就会被预料不到的公事打断。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处理完公事后,又立即接着刚读过的书茬,继续往下读。这样,一部厚如砖头的大书,他竟然在不长时间里读完。从此,他养成了这样一种读书习惯:说读就读,三五分钟即可达到“入定”状态;说止即止,立即从“入定”状态中走出,步入现实世界。我给这种学习办法总结了几句话,叫:学无定所,习无定时,随时随地,见缝插针,积零为整。我还帮年轻的读书朋友算了一笔账:每次抽空读几分钟,一天下来就会有一两个钟头时间,一个月就可以有一两个整天去读书。积以时日,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以至几十年,就是很长一段时间,该要读多少书?

我从小参加工作直到退休,都是从事基层行政工作,一双脚跑遍商山丹水,哪能有整段的读书时间。正因为学会了捧书“入定”的能力,便从“正愁前边无道路”逐渐步入了“忽尔又缝‘三家村’”的境界。半个多世纪以来,说句脸不红的话,已经读了“二车”或“三车”的书了。(因为古人说过“通晓天下事,需读五车书”,我自己因为愚笨,没有达到这个数,但二、三车总算有的吧!)写到这里,我忽然记起了一句老话:“不积跮步,无以至千里”,哎哟,真个是“南无阿弥陀佛”,学习、读书,说到底就是这个理。

上篇:三请小平复出
下篇:解读李贺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8/20040820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8/20/34830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