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我们见到段君博时,他正在家里用煤炉子为父母做饭。父亲1997年下岗,母亲1998年退休,1999年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扩招第一年的巨额学费并没有让他的父母一筹莫展,因为在段君博读高二时,市总工会就给他每学期进行资助,2003年他考上了研究生,本来他可以成为第一个受资助的研究生,但他放弃了,他说大学四年,时时被关爱包围,这个机会应该留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
助学的连续性和广泛是西安市总工会开展此项活动的一大特色。李自劼是西安美术学院大三学生,记者采访她时,她正在西安印钞厂幼儿园教孩子画画。这是她的助学对子——西安印钞厂厂长姚元军给他找的“美差”,她说她下学期的学费不愁了。而于李自劼第一个结对子的却是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龙虎。“在张叔叔去世后,姚叔叔就接过了爱心接力棒,从高一到大三,我是在爱心相传中成长”。
2000年“七一”那天,西安市老干局转来了14000多元的资助款,这是300多位退休老干部的捐赠,其中有四位老红军战士,在捐资信上,老干部高度赞扬了市总的社会助学活动。刘雁是西安某研究所的普通职工,每月只有700多元的收入,还要独自带一个8岁的孩子,在一次莲湖区举办的由受资助的学生参加的“人人为我献爱心,我要做个好学生”的演讲比赛中,一个叫田思醇的孩子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刘雁,当时他们就抱在一起痛哭,结成对子后,刘雁把田思醇当作自己的孩子,经常把她带到家里一起吃饭。像刘雁这样参与资助的普通职工占了很大一个比例,他们有的时常捐款,连姓名也不留,还有许多外国朋友也加入了西安的社会助学行列。
涓涓小溪汇成大海,六年来真情打造的“古城希望工程”已成为西安市总工作的一大亮点。六年来,共有1246个单位和个人资助了12138名特困职工子女继续学业,发放助学金350万元,使助学活动真正点燃万余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