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琴 龚济和
一个团结、创新、高效、廉洁的领导集体,一支敬业爱岗、素质优良、技术高超、甘于奉献的职工队伍,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青藏高原,在群峰擎天、雷耀日月的世界屋脊,用他们无私而博大的爱,建造着青藏铁路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公元2001年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正式开工了!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壮举,这是一个跨越历史的壮举,这是一个挑战极限的壮举,这是一个铸造辉煌的壮举……
中铁一局集团,在激烈的招标竞争中,力挫群雄,有幸中了14标段,机筑处担负起了沱沱河至通天河13.124公里路基及7座大中桥、5座涵渠的施工任务。三年来,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大力弘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精神,克服了“高原缺氧、千年冻土和环境保护”三大世界性施工难题,面对“一日有四季,百步不同天”的恶劣气候,顶风雪,冒严寒,战酷暑,在荒漠无垠的青藏高原,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下,高擎“开路先锋”的大旗,共取得青藏线建设42个第一,连续两年荣获集团公司“建功立业”奖杯,完成产值1.67亿元,上交利润近5000万元,成为了中铁一局一支敢打敢拼的劲旅。
他们用胆识、勤劳、毅力和智慧,完成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代领导人的夙愿,完成着祖祖辈辈铁路人的心愿,抒写着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壮丽的诗篇。
(一)
中铁一局机筑处项目部把守的14标段南大门,地处藏北高原无人区的唐古拉山脚下的通天河畔,自然环境恶劣,施工工艺复杂,操作难度很大。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
青藏高原是个神秘而传奇的地方,也是被世界公认的生命“禁区”。初上高原,好端端的壮小伙一个个都像害了大病,胸闷、恶心、呕吐、头痛,嘴唇干裂流血,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好觉。荒无人烟的高原,放眼望去,除了冰山就是雪地,没有电,没有水,没有通讯,没有氧气…
面对困难没有被吓倒的他们发扬“高原缺氧,但我们不能缺精神,高原海拔高,但我们的意志更高,高原风暴强,我们的决心更强”的青藏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我为党旗添光彩”、“创党员先锋岗、建红旗责任区”、“青藏线建功立业劳动竞赛”等活动,大力弘扬火车头、开路先锋精神,稳定了队伍,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为全面完成任务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在青藏高原施工,是对人生理极限的挑战。在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风暴、雷霆、野狼、冰川、沼泽、低氧……一个个险象,如鬼域般躲藏在暗处,随时都有吞噬生命的可能。他们深知低估困难就不能有效地战胜困难,坚持为职工建立起了健康档案,把做好职工保健,当作头等大事。逢会讲安全,事事抓安全,让安全这根弦越绷越紧,永不放松。把“安全第一”、“不使一个职工倒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项目部专门配备了两名医务人员,为每个职工配备了氧气,开展高原疾病的防治。在生产和生活中,“以人为本”,处处为职工着想。如今工程将如期圆满竣工了,他们没有发生一起事故,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好的团队精神,取决于一种不甘落后的氛围和从我做起的行为规范。项目部人员是从全处12个单位抽调汇集而来的,三年来,他们一心一意想工作,千方百计干事业,配合密切,团结友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上级多次检查时都说:“这是一支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铁军”。
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红?三年来,他们在取得平均每天完成工程量388万元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部连续荣获集团公司“劳动竞赛综合评比第一”、“建功立业杯奖”、“三优文明单位”、“安全标准工地”、“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8项荣誉,项目部党工委被集团授予“先进党工委”,工会被授予“保护劳动先进单位”,团支部被授予“红旗青年支部”。项目部经理杨健民连续四年被集团评为“先进个人”;主管项目工作的处党委书记王永江被授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标兵”;党工委书记晏开银被西藏那曲地委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党员、职工中有数十人被评为部、局“劳动模范”、“建功立业竞赛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青藏铁路建设功臣”…
这些荣誉,如同一颗颗闪耀在头顶的星辰,真实地记录着该项目部大战雪域高原三年来的丰功伟绩,记叙着历史前进的步伐。
(二)
在青藏高原施工,要面对三大难题:一是这儿环境格外恶劣,如何确保职工健康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其生态十分脆弱,好多植被都是几十年、上百年才长起来的,一经破坏很难恢复;三是青藏高原长年冻土,地质状况不尽相同,施工条件异常复杂。
作为集团第一项目部,他们的施工现场位于海拔47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下,地段内冻土、沼泽、冰锥、融区等应有尽有,地质极为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铁路线全长13.124公里,其中有空介查曲242米的大桥一座,60多米的中桥一座,拼装式矩形全长56.49米的涵洞11座。路基工程涉及倾填片石、片石护道、拼装骨架护坡、土工格栅、聚胺脂板铺设等,全是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高、新、尖施工技术。
——超前思维抢先机。在查看施工现场时,他们就敏锐地感到,青藏线建设,将是一场机械化作业大战。他们就早做准备,调动机械,最多时达到130多台。当别的施工单位还在为争路、寻找机械而奔波时,他们的工地却早已是机器轰鸣、万马奔腾了。开工一个半月时间,完成产值2600万元,占原设计计划7000万的37%,是原来在内地两年的任务量。
——现场练兵强技术。在世界屋脊建铁路,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全凭指挥员、战斗员的经验、智慧和技术。为了提高自己,他们在全项目部掀起了一个学习技术的新热潮。先后举办了桥涵、冻土、技术人员、普工、特种作业人员等一个个培训班,邀请局指挥部工程科技人员、监理专家讲课。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开展了冻土施工试验……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从领导到职工,个个成了高原铁路建设的内行。为加快进度,确保工程质量,起到了可靠的保障作用。
——质量为本创一流。项目经理杨健民常对职工说:“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而青藏线又号称是国家的政治线、军事线和经济线,更要讲质量。在施工中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使工程‘确保部优,争创国优’。”实践证明,“严”字出质量。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责任到人,狠抓落实。在施工中,各作业队“分段包干,优胜劣汰”,干得好的工队可以多干,而干得不好的工队,被及早淘汰出局。同时,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进行检查,综合打分,奖优罚劣,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在最易忽视的死角上做文章,力求精益求精。项目部领导经常深入工地,技术人员死盯在工地,现场解决问题,稍有差错,便立即责令返工。
——创新机制强管理。他们认为,“企业要追求最佳效益,靠的就是好的管理机制。”他们发动职工民主讨论,探寻高效实用的管理方法,详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做事,把这样一个线长、点多、物资采购运输困难、人员流动性大的建设项目,管理得井井有条、高速正点。他们采取“职工竞争上岗、各作业队分段承包”的办法,管理人员实行“一岗多职”、“一职多能”,贡献与工程的进度、工效挂钩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地上常常是“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艰苦的努力加辛勤的汗水,使他们创造了铁一局42个第一,并以出色的成绩修筑了骄人的“样板工程”。三年来,他们抱定了“建功立业,不辱使命”的信念,迎接了大小430余次检查、抽查、巡视、验收,各级领导和技术专家看到他们的工程,都高兴地翘起了大拇指说:“第一项目部,不愧是一支铁军,工程质量就是高!”2004年,整体项目一次性顺利通过验收,并赢得了验收团的高度评价。
(三)
这些奇迹的创造,首归于他们有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领导集体。他们配合默契、团结一致,带领全体职工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着人间奇迹。项目部经理杨健民,不高的个头,不壮的身体,不太多的话语,然而浓眉下却有着一双睿智、真诚的眼睛并闪闪有光。他是一位特别能吃苦、会谋善断、敢打敢拼的人。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养成了他思维敏捷、沉稳刚毅、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吃苦耐劳、正直纯朴的人品。在雪域高原建铁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指挥员经验、智慧和技术的严峻考验,他为提高自己,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很快达到精通,并有效地指导了工作。在众多困难面前,他始终头脑清晰,分得清轻重缓急、危难险重,事事处理得井然有序。
在青藏高原施工,确保每一个员工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因为早在上青藏线之前,局领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上青藏线多少人,必须带回来多少人,一个也不能少。”杨健民说:“青藏线施工无小事,特别是安全,稍不注意,是要出人命的!”他还深深懂得一个工程干得好与坏,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是至关重要的。他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要别人做到的,他总是要求自己先做到。他是一个很讲究工作方法的人,工作中他总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他也有发火的时候,但那面对的一定是一个无法原谅的错误。一次检查工地时,他发现一处桩位未及时放线而停工,他便严肃地批评了责任人,但后来知道是其中另有原因错怪了这个放线员,在会上,杨健民坦诚地向这个技术员公开道了歉。工作中他强调人性化管理,对职工的关怀总是大大地超过批评。按要求职工们在山上不能喝酒,但当他们有机会下山来,他总是亲自陪着,让他们把酒喝够。他认为人性化管理可以开发人的潜力,使其工作更为出色,领导也省很多心,实行高压总会让人口服心不服,这样不利于工作。他就这样用自己模范的行动鼓舞感召着全体职工。他常说:“工程一定要想方设法完成,就是死在青藏线上,也不能让自己一世的英名毁在这儿。”
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在这特殊的战场上,他精于思,成于行,敏于言,不分白天黑夜地连轴转了三个春秋。在通天河工地,记者问他:“有人说,在青藏线上施工,是对生命的透支,你这样玩命的干,就不后悔吗?”杨健民回答说:“修筑青藏线,是造福各族人民的大事,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一个大工程,是一生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事,哪有什么后悔可言?”听着这铮铮有力的回答,令人为之钦佩。但看到他消瘦忙碌的身影,又令人不禁生发出一份感喟。
处党委书记王永江,曾兼任过两年的青藏项目部书记。他和经理杨健民是“老搭档”,多年来一直摸爬滚打在一起,工作中分工不分家,“哥俩好”,配合默契。属牛的他,性格中有着牛一般的刚毅与坚强,在工作他中以自己的人品、精神树起了一面旗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争名、不争利,有的是责任,有的是奉献。
项目部是从全处挑选的精兵强将,党员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0%。发挥好党员作用,无疑对工程建设会起到重要作用。初上高原那阵,困难重重,王永江提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发挥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鼓励大家消除畏惧情绪,战胜困难建好点。开工以后,他又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雪域高原党旗红,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团员模范工程”等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他还积极探索建路育人的新路子,6名职工火线入党。“七一”时,他组织党员进行战地宣誓,使党员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由于工作需要,他提前离开了青藏线,当他再次作为处领导检查工作来到高原时,大家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般地拥上了他。临别时,这位刚强的汉子也落下了惜别的泪。
在建设工地有一位年过半百、身材高大壮实的汉子,戴着一顶红色安全帽,乐哈哈地在繁忙的工地奔波,他就是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晏开银。贫苦出身的他,对一切都很珍惜。上学时,他是个好学生,当兵时,他是个好战士,部队给了他走进铁路工程学院的机会,他克服了文化底子薄的弱势,很快跻身于优秀学生的行列。后来他成了一名铁路工人,无论在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2002年8月,处里决定让他上青藏线,已53岁的他二话没说就来了。在项目部,他是位老大哥,但精神头很好。参战两年来,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耐心细致地做职工思想工作,在工作中冲锋陷阵、勇挑重担,每每危难险重时刻,他总以一个老党员和老大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在党建工作中,他结合职工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励党员斗志,动员党员在大会战中建功立业。他看到工地有300多农民工,通过交谈知道他们中有21名共产党员,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工党支部,给他们发放了《党章》和学习材料,指导他们开展活动,使这些长年失之管理的党员有了新家。也使他们感到了参战青藏线是自己一生的荣耀,并在生产中较好地发挥了带头作用。
他原是工程技术人员出身,现改行做了党务工作,可他并没有忘记老本行。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生产。去年“以桥代路”项目下达后,由于图纸到位晚,工期要求特别紧,他就主动请缨承担了一座大桥的施工技术工作,他和职工们吃住在工地,最终提前5天完成了大桥建设,为项目部赢得了时间和荣誉。人们赞叹地说:“还是晏书记有办法,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总工程师郭凯、杨义轩,面对青藏高原长年冻土的难题,在施工工艺复杂、技术标准高、科技含量大、新型材料多的情况下,刻苦钻研技术,周密现场勘查,虚心求教专家,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反复对比试验,总结确定了技术参数,为加快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他们还多方论证,反复筛选,面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施工路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桥梁建设,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接到任务后,总工杨义轩认真钻研有关桥涵施工工艺,严格按照标准施工,使所建的大小桥梁,以速度快、质量好顺利通过验收,并达到优良工程。他们还在繁忙的生产之余撰写了有关青藏建设的多篇技术论文,发表在《铁道学报》等报刊上,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机筑处青藏项目部的这些共产党人正是以自己坚韧不拔的品质,在青藏大会战的日日夜夜里,常常是“早上一睁眼,晚上两三点。”他们没有礼拜天,没有休息日,有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有的是废寝忘食的工作。呕心沥血,全神贯注,朝思工程质量之安危,暮寻克服困难之良策,夜虑员工安全之大任,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舒心饭。工程未上马之际,忧人忧事忧物资供应。工程开工之时,又忧质量忧进度忧安全,往往是嘴含一口饭还在说工程,刚刚入睡又爬起来处理应急事。整日马不停蹄地奔跑、忙碌、创造、奉献,铸就着铁路工人无悔的人生。
(四)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抉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正由于项目部有这么一班敢为人先的好领导,所以职工们也是个个出类拔萃,屡创佳绩。
青藏铁路建设,是一场空前的攻坚战,是一场人的意志、毅力同大自然的拼搏战,同时这里也是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战场。许多普通职工在这生命的禁区里顽强拼搏、乐于奉献,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置身于这个团体,你时时会被这里高昂向上的氛围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所感染。
工程技术部大多是几位刚出校门的学生,他们平均年龄为24岁。来到青藏线后,他们变得成熟了起来,不仅把过去学到的知识一展无遗地用在了这条铁路线上。还努力在干中学习,干中总结,使工程施工精确无误。他们中有位青年工程师李孝军,在以桥代路项目施工进入决战时期,他一头扎在工地,带头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精确测量、指挥作业。一次,钻孔桩封孔导致注灌混凝土突然凝滞纹丝不动,弄得不好就会出现可怕的断桩。他一边清理现场,一边飞快地清理思绪,很快便找到了排除故障的办法。
物资设备部长赵新杰,年值不惑,人称“赵管家”。大到钢材、油料、地材,小到办公室的纸张、墨盒,后勤的柴米油盐,几十项物资都要经他的手,整个工程采购了价值1000万元的物资,却从未出过半点差错。由于工地水泥用量非常大,需建两个水泥库,他看到废水泥袋很多,就建议用它装沙石代替砖石,仅此一项就节约5万多元。集团青藏指挥部在考核时,就这项“发明”给项目部特加了10分。职工们开玩笑地说:“你算得真精,下山后能开个点子公司了。”
修筑青藏铁路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所有物资都要从47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运进,最辛苦的莫过司机了。这儿路况差,来往车辆多,堵车是家常便饭的事。有时车抛锚了,无法通讯息,也根本找不到修理铺,就全凭司机的自身技术独自克服。党员朱付军,负责从格尔木向工地运物资。一次途中,车上的离合器拉线断了,当时天又下起了冰雹,他冒着暴雨冰雹钻进车下修车,可终因缺少零件没能修好,他一咬牙,开起了“无极变速”,硬是凭着高超技术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青藏铁路建设,几乎全是大型机械作业,每天上百台机械吼叫,要“喝”掉多少油料。油料供应在这里就如人体流动的血液,而用油却要从格尔木购进,油罐车司机文吉科就充当了这样一位“供血人”,他驾一辆“东风”油罐车,常年奔跑在坑凹不平、拥堵不堪的青藏公路上。“汽车缺氧”,内地人乍一听会认为是趣谈,但当你真正身处高原,、看到每天在这条公路上发生的起起行车事故,就会感到在此行车的艰难。他晚上下山装油,次日天一亮上山,平均日行400多公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往返120多趟,行程达12万多公里,安全、高效、正点,确保了工程进度,被大家誉为“青藏线上的输血人”。
在青藏线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上了高原,吃饭也是一场革命。”由于严重缺氧,人一到这儿就没有味口。可吃不好饭,对这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铁路大军来说,又怎么保证战斗力呢?在高原做饭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水烧不开,饭煮不熟,做什么都离不开高压锅。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年轻共产党员张长林,坚守工地三年,他既是管理员又是炊事员。为了让职工们吃上可口的饭菜,不厌其烦地摸索高压锅烹调主副食使用的火候和窍门。职工们常加班加点,吃饭就没个准点,只要有人从工地回来,准能让他吃上热呼呼的饭菜。有人病了,他就为其做病号饭。工期紧时,他一人最多时要做七、八十人的饭。在这特殊的环境里,他坚持搞好卫生防疫,把好“病从口人”关。大家笑着说:“长林就像一个称职的保姆,精心为大家提供着可口的一日三餐。”去年底,他以自己出色的工作被评选为局先进,当他披红带花、手捧获奖证书来到病中的父亲身边,弥留之际的父亲看到儿子取得的成绩,欣慰地笑了。
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不少人反应强烈,项目部人员最多时达到1300多人,这可忙坏了卫生所的两位医务人员。他们常常一熬就是半夜,最多一天曾给70多人打过吊针。工期紧时,他们就送医到工地。特别是非典时期,来往人员多、流动性大,为堵死非典恶魔,他们除认真进行消毒外,还印发传单到施工队宣讲,提高大家的防疫意识。医生李犬鹏还几次深夜赶往40公里外的局指医院为藏民和工友实施手术。他是个好学善钻的青年,很快掌握了高原病例的特性,并及时实施对症治疗。由于他们的保障工作做得好,项目部没有发生一例高原病,从而保证了工程的胜利竣工。
其实,认识这个战斗的集体已是一年多前的事了,去年6月我曾带着一份崇敬和向往来过项目部所在地唐古拉山脚下,那是我一生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次采访,我曾被那些动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濡染着。今又故地重行,我是在战胜了自我后才再次踏上这片令人生畏的土地的。
采访中,我还有幸认识了那么多可亲可敬的人,他们中有工程技术部长崔宝林,设备部长郭玉杰,办公室主任杜宏、龚济和,安全部长高振海,后勤供应部长王崇利,财务部长李明江和司机杨全国等。他们有的家中亲人亡故,消息传来却只能把失去亲人的痛苦压在心底;有的孩子出生了,也只能打个电话表示一下问候。因为在他们心中家事再大也是小事,国事再小也是大事。和他们相处,我没有听到什么豪言壮语,他们只是尽心尽力地做着份内份外的工作,为青藏这条天路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只因篇幅有限,我不能一一谈及,在此,只能向他们表示我深深的敬意和歉意。
他们是一支普通的职工队伍,也是一支优秀坚强的队伍。他们就像雪域高原上顽强的小草,深深扎根在建设工地,抗严寒斗风雪,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地劳作着、奉献着、创造着。他们把自己的心愿化作了一块块枕木,把理想化作了一粒粒基石,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人间奇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雪域高原驰铁龙”的千年梦想才得以成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三年高原会战才显得这样多姿多彩,令人荡气回肠。
(五)
如今,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在这世界屋脊上蜿蜒前行,它将突破生命禁区,穿越莽莽昆仑和唐古拉山,飞架裂谷天堑,叩醒尘封已久的荒原之梦。
参加青藏铁路建设,在这特殊的战场奋斗、创造、奉献、锻炼成长,对所有参战人员来说,都是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许多初出茅庐的小青年,经过三年的风雨洗礼,已经成长为得力的干将,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长为技术骨干。原处党委副书记王永江被提升为处党委书记,经理杨建民被提升为副处长。三年来,该项目部以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批人才为宗旨,培养出项目领导3人,项目总工2人,工程部长2人,并为其他项目部输送专业技术骨干10人,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锻炼、贮备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分配问题一直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他们经过积极的探索,新出台了一项“个人日总结,部门周考评,项目月兑现”的分配办法。这一来,每人每天干了多少活,应得多少报酬,领导知底,员工心中有数。他们也从不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平等就是力量,平等就是智慧,由此较好地调动了全员工作积极性。
铁路工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乏味,离家久了难免想家。家庭照顾不上,孩子学业荒废,职工情绪难免不稳定,还有一些外协工,雇用思想严重。为了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建点初起,项目部就投资建成了战地卫生所,定期为职工检查身体,诊治常见病,预防高原病。在生活中对职工体贴入微,强化职工吸氧制度。配备了专用生活车,定期从山下采购新鲜蔬菜和蛋、肉、鸡、鱼等副食品,每天早餐免费提供一袋鲜奶,适时发放新鲜水果和奶粉等。在生产中,严格控制劳动强度,尽量缩短劳动时间,防缺氧、防严寒、防紫外线……为稳定队伍,他们狠抓“三工”建设,购置了电视机、图书等,建起了职工之家,开展了卡拉OK、学党章、青藏线知识等一系列竞赛活动。白天,他们用汗水浇铸着这条铁龙;晚上,又将这些远离家乡、远离故土的筑路汉们的业余生活安排得五彩缤纷……他们注重搞好与藏族同胞的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初入藏区,他们就深入了解高原生态、民风民俗及藏民生活习惯等,严格尊重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私自闯入藏民集中区。三年来,在他们项目部没有发生一起民族纠纷。施工中,项目部还吸纳了45名藏民作为外协工,手把手地教他们学技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队伍来管理、照顾,还为他们购买了帐篷、被褥、大衣和食物,为他们定期体检,进行疾病治疗,使之深受感动。平日里一起劳动,工余时你教我藏语,我教你汉语,你讲你的风俗,我讲我的习惯,你帮我,我帮你,亲如一家。为援建唐古拉小学捐资助教,项目部领导和职工共捐款7700元,名列集团单位之首,为此受到了指挥部和藏族地区政府及人民的高度赞誉。
西藏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生态脆弱,野生动物稀少。在青藏线施工,环保是一件大事。他们常对职工说:“谁破坏了植被,谁破坏了绿色,谁就将是历史的罪人。”项目部成立之初,就将爱护环境、共创高原美好明天作为行动指南,制定了《高原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处罚条例》。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办事,环保先行。在他们的严格管理下,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已成为了一种责任,并深深地植根在每个职工的心田。
为了“把千年的期盼织就圣洁的哈达,把远古的呼唤化为祝捷的汽笛……”机筑处项目部在雪域高原的通天河畔,冒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一条“天路”横空于世,金子般的阳光,把筑路汉子矫健的身影镶嵌在雪山之巅,让巍巍雪峰,也不禁为之倾倒。
当我们交口称赞机筑处项目部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时,项目部经理杨健民还另有一番感人的情怀:“面对这些成绩,我内心有不尽的喜悦,但更多的还是感激”他说,“首先要感谢铁一局和机筑处领导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二要感谢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鼎力相助;三要感谢项目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他的谦虚,他的博大,他的兢兢业业,他的义无反顾,不正是项目部全体干部职工的缩影吗?
“勇士永远把路留在身后,属于他们的前方永远是无尽的创造。所有的挑战,没有任何理由,只有必胜的信念,才会给自己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是我来到高原最真实的感受,我笔下的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正是这样把自己无悔的人生镌刻在了时代的丰碑上,书写进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史册里。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事业灿烂;展未来,前景辉煌。作为一支优秀的筑路大军,中铁一局集团机筑处项目部的干部职工们在成绩面前,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以崭新的风采,用充盈在心中对铁路建设事业无限的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勇往直前…
青藏铁路,一幅美丽的神奇画卷!
中铁一局青藏机筑处项目部,一个令人油然产生崇高敬意的建设劲旅!
项目部领导现场研究施工方案
经理杨健民与职工们边吃饭边商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