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唐慧忠
家乡过中秋有送“太子”的风俗。
中秋这夜,大伙聚在一起,剥着瓜子花生,说些闲话,等人渐渐聚齐了,月亮也慢慢地爬上了山梁,便有人叫嚷:“中秋送太子啦。”整个晒谷坪顿时象雨后的虾蟆坑一样热闹起来。
做“太子”的原材料极讲究,一定要是偷来的,第二天,被偷的人会坐在田埂上骂“贼”,据说,骂得越凶,送出去的太子就越灵。田爷是送太子的牵头人,他首先指挥几个小孩去偷冬瓜和小南瓜。把瓜偷来了,顺手又从别人的屋檐下抓来几件小孩穿的衣服和鞋袜。接下来,村里的巧妇翠华和香莲先将南瓜描上眼睛、眉毛、耳朵,添上一个小鼻子;将冬瓜掏空心,用竹篾做上手和脚,再用竹篾将南瓜插在冬瓜上,在冬瓜底部挖个孔,插上一个红辣椒,做成“小鸡鸡”。再给太子穿衣、戴帽。乍看起来,太子真像一个可爱的娃娃。
这太子往谁家送呢?田爷心中早已有数。一般送给刚过门的小媳妇或结婚多年尚未怀孕的婆姨,她们都盼望来年生个胖小子。听老人们说,送太子很灵。
一切准备妥当,田爷站在晒谷坪上一声吆喝:送太子啦!乐器队和唱礼人立即敲起锣打起鼓,唢呐也“咿咿呀呀”吹起来。大伙上路了,男人们讲着平时羞于出口的粗话儿,女人们听了则哂笑,孩子们更像一只只脱笼的兔子……从头至尾,举着的火把像一条游动的火龙,在乡间的田垄上逶迤前行。
远远就瞧见接太子的人家早已在屋檐下挂上了一串长长的红鞭炮,锣鼓敲得更欢了,吹唢呐的人鼓着腮帮子,吹得更欢,场面更热闹了。这时,田爷从村妇手中接过太子,在堂门口拉开了嗓门子,唱道:“我是南海观世音,手捧太子送上门;送子不送平凡子,单送天上紫微星……”
小媳妇在公公婆婆的催促下,赶紧从田爷手里接过太子,抱在怀里,一家人朝田爷鞠三个九十度的大躬。然后将太子送进房,端出糖果糕点,当然,还少不了像月亮一样圆的月饼,屋内坐不下,干脆放在晒谷坪上,伴着月光,一起围坐着吃这快乐的中秋月饼。
屋里突然有人哄叫起来:“太子尿床啦……太子尿床啦……”大家又一窝蜂地涌进主人的卧室,果然床单洇湿了好大一片,揭开被窝,原来是哪个搞恶作剧,将冬瓜下的红辣椒摘下了,冬瓜里的水全流了出来。
据说,小媳妇要和太子睡三天三夜,再将南瓜和冬瓜煮着吃了,来年,就会心想事成,一定生个胖小子的。当然,这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农人们在中秋这夜,抖落大半年的疲惫,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