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黄褐色的炖钵体体面面地上桌了。钵盖用一圈乳白的面糊封死了,但盖上的小孔却不屈不挠地往上窜着喷鼻的香气,好浓的香。迫不及待地揭开钵盖,就看到了一幅灿烂的景象,酱红的方块,晶莹的肉皮,强烈地撩拨起人们的胃口。炮制出这幅美景的朋友一个劲儿地喊:“快吃快吃趁热吃,不要以为只有俗人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东坡肉可是文人雅士的至爱呢!”
也是,透过香气,就想起了苏东坡的《猪肉颂》来。“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文人雅士中,苏东坡酷爱猪肉是众所周知的。当年,他被贬黄州,其时肉价极贱,东坡大喜,数次烹调中便创造出一种新的吃法,并授之于人,东坡肉由此得名。其烹调法的精髓诗中已云,猪肉焯水后切成大块,兑人少量水,加进各类作料,待煮开后封盖文火炖煮,直至肉酥烂人味,方可食用。东坡一生嗜肉,最让后人称道的是,他有一子就取名豚儿,足见其喜肉之甚。
众友大快朵颐时,又说起了东坡食肉的种种趣闻。一友说起,在某诗话中曾有记载,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往甚笃,每每东坡前去,必做猪肉以款待之。一日佛印烧好猪肉等东坡,却不料为人偷食。东坡到时,已无肉可吃。佛印大窘,东坡便作小诗以解嘲:“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其实不单是东坡喜食猪肉。国人食猪肉的历史,可追溯至夏朝。猪肉为汉人的主要肉食,“家”字即是会意字:屋里有豕。自古以来,关于猪和猪肉的文章、诗话不胜枚举。试试吧,美美地品尝东坡肉,酸酸地咬文嚼字,实在是雅得很呢! (王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