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在历次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多次荣获大奖。但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奖以来,还没一位中国人获奖。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表明:中国学生计算能力第一,创造能力倒数第五。这其中的原因令国人深思。日前,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百所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上,各中学的校长会聚一堂,就“中国21世纪基础教育与课堂改革”及如何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在发言中说,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基础型人才,但对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新、尖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显得过时了。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些弊端表明: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融合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的新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新课程改革为使传统的基础教育产生重大转变。教育观念将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统一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科学真理的能力。教学方法将由满堂灌,变为探索性学习,情景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珠海一中在学校课改方面就很有特点。初中的史地生三门课不按教材上、历史课在博物馆上,地理课在海边上,生物课在校园上。让学生了解校园中的植物花卉,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功能及青春期发生的变化。这些课程不留作业,不考试,只要求学生写一篇研究性的论文。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本学不到的知识,而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又为主课腾出了时间。
研讨中,一些校长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又对课改持有疑虑,担心课改影响升学率,高考时将带来的来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自身的压力及考核评价系统的不全面给新课改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省90%以上的学校都在进行新课改,面对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家都在不断地探索。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改革不一定有好结果,但要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进行教改。大家坚信教改与高考指挥棒之间的矛盾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统一。
本报记者宫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