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河南《大河报》上的消息,说是郑州出现了白银和宝石制作的纯银月饼。报道说,这款名为“花好月圆”的月饼本身仅重一公斤,但在其上面镶嵌了56颗天然宝石后,标价竟然高达6900元。另一款名为“中秋银月”的月饼,由7个单重217.7克的银饼再镶嵌上宝石制成,一盒售价3900元。另一条是7月3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消息,说天津某饭店隆重推出了号称是“纯金的月饼礼盒”,礼盒内装有8个月饼,以精致的红木盒盛装,中心是一块重50克的纯金月饼。纯金月饼只供收藏不能吃,其他7个月饼的馅料则极尽奢华,全是用上等燕窝、南非极品鲍等制成,出炉后还铺了一层食用金箔。据称,这套纯金月饼每盒售价高达99999元人民币。
月饼本来是面向百姓服务大众的“下里巴人”,和端午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一样,是寻常百姓人人皆可享用的节日食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贵贱,阖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这才是千百年来月饼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
然而斗转星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月饼喧宾夺主的功利色彩变得越来越浓,作为佳节食品的角色特征早已面目全非。不知从何时起,温情脉脉的节日助兴月饼,已逐步沦落为市侩小人巴结权贵、打通关节、拉拢关系的敲门砖。使月饼蜕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工具。各路商家趁机挖空心思在月饼上大做文章,继前些年燕翅鲍纷纷入馅之后,又绞尽脑汁将“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金银珠宝硬塞入到月饼盒子里,把一个原本充满温馨亲情的中秋佳节,糟蹋得乌烟瘴气。
月饼成“金”,让人不可思议。然而,这却是眼前的现实。月饼价值千金万金,说明了什么?
“节日腐败”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社会问题。传统节日的最大功效,应该在于对某种美好的纪念、祝福或者情感的团圆等,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种结合点。然而,今天的节日,却成了少数人腐败的“黄金节”。构成腐败的商家、收家和送家,形成了“三点一线”,商家可以公开地为腐败服务,收家和送家可以欣然地享受这种服务。除收家尚不敢公开其阴暗的腐败心理外,商家和送家在节日来临前,早就进行着做什么和送什么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在最忌讳谈巴结上司的办公室同仁之间,还是老乡扎堆的闲聊时刻等,往往把不可告人的送礼公开道来。“节日腐败”已经象“假日经济”一样被许多人所认识、所利用。
“金月饼”实质上就是一种腐败的道具,然而,面对这一道具,那么多的社会制度和机制,却对此无能为力。工商、质检等部门没有依据去限制“金月饼”的生产,公安、纪委等也不能采取过去时的“坐飞机、住宾馆”需要证明信那样,对“金月饼”的来龙去脉掌握清楚。既知是腐败道具,却又无能为力,只能说社会制度和机制在无奈之中显示出反腐功能的严重缺损。
公开、公正和公平,仍然是社会的最大问题。送礼者的手段虽然各不相同,但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倾斜社会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目前,大量的事实表明,社会仍然需要送礼,因为,不送礼办不成事。职务升迁、子女就业、孩子入学,如果真做到了公开、公正和公平,谁还会去送礼!? (张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