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态环境正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生活中的绿地在不断增加,夏季已没前几年那么干热难耐的了,雨水不断增加,天空在逐渐变蓝,生态环境正向人们理想化的方向迈进。这一切的取得都要归功于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三江洪水造成3000多人死亡,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的空前灾难,全国上下清醒地认识到了保护森林已迫在眉睫。国务院当即立断做出了“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护林”的重大决策。这就是迄今为至历时5年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底试点,2000年正式实施,计划2010年完成,实施范围涉及104个县,8个重点森工企业。主要任务是工程区内现有11034.6万亩森林得到切实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公益林建设总规模达2500.9万亩;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一次性安置、下岗等渠道分流国有林区职工32178人。
几年来我省天保工程取得显著成就。除零计采伐森林外,停止了资源浪费严重的商品性木炭生产、销售、运输,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的消耗。2000年以来,每年平均减少消耗600万立方米,5年累计减少消耗3000多万立方米,相当全省林木年总生长量1300多万立方米的2.3倍。实施单位普遍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管护网络体系,全省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整建制转为护林组织,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历史性转变。林区富余职工21968人得到政策性安置,初步实现了职工就业多元化、全省国有林业局(场),因地制宜,林区特色产业得到发展,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林区种植、养殖业、森林食品、药材、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经济增长迅速,全省林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34.2亿元提高到2003年的100.3亿元。几年来,全省共建公益林1224.88万亩,天保工程的实施,遏制了我省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迅速提高,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大增。
本报记者 宫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