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问他们为什么来的这么早,一位叫李剑的驾驶员说,出了门操的心就多了,干啥都得想,说话、干活,都得讲究,咋说呢?就是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光是自己,还得考虑单位的整体形象。另一位驾驶员说,开车和别的工作不一样,早早起来,能让自己清醒,不然一上车,脑子不灵醒,犯迷糊就麻烦了。说话间,正在装车的李剑发现单袋不符,地面局的同志坚持数字没错,为保险起见,两位驾驶员又把满车的袋子重新翻了两遍,逐一勾挑出短少的3袋邮件,又找到当班的接发员核准无误划销后才放心地离开。
西安邮区中心局一个搞宣传的说,奔波在这条线路上的师傅,不少她都曾经非常熟悉,几年不见,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显露的稳重更多些了。几位驾驶员笑着说:“这叫成熟了”,话虽这么说,其实就是显老了。长年在外,吃不好休息不好,加上工作的重负,哪能不显老呢?近年来,陕北修的路很多,可车辆多,路面损坏严重,动不动就得修缮,这就增添了行车的难度。短短的几天,由于路滑车多,我们看到了十几起交通事故。司机师傅告诉我们,在这样的路况跑车,最怕冬天、雨天和开夜车,你的注意力得百倍集中,长途奔驰,一趟车下来,身体累不说,脑子都疼。神经绷得紧紧的,不敢有半点马虎。单位把这么贵的财产交给你,车上又是用户的邮件,你能不觉得身上的担子重吗?
晚上11点多,我们在榆林邮政局迎来了又一班邮车,驾驶人员一下车便拿着单子直奔接发组,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邮件送到下一环节。这时已是大雨滂沱,而两位驾驶员到现在还没顾上吃晚饭呢!
(三)
在西安—榆林1330公里邮路上采访,说到长途线路的辛苦,说到冬天雪地里行车,还有路阻带来的艰辛,驾驶员没有一个表现出对这些困难的惧怕,可一谈到家,他们却都多少有些“怕”。
跑这条邮路的大部分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有的刚成家,有的孩子还小,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驾驶员韦刚的儿子今年4岁多,一次,正逢他出车,半夜孩子发烧,妻子上夜班,孩子姥姥没办法就一个人抱着孩子去医院,挂号、化验、办手续,一夜折腾下来,老人也累倒在床,韦刚返乘回家,看着卧病在床的两个病号,这位平时不流泪的男人痛哭流涕。
每逢过节,驾驶员们都提前算好自己出乘和返乘的日子,安顿好家中的事情,如果赶上出乘,全家人就早早把节日先过了。一位驾驶员告诉我们,他跑了这条邮路三年了,在路上就过了两个中秋节。今年中秋节在千里之外的榆林,他俩对着天空的月亮,切上几块月饼,一人一块,给车也放一块,那时刻,觉得邮车也很亲,跟随他们外出兴许也会想家的。
张舒晖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