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三国时,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却跟定了势孤力穷,无立锥之地,且动不动爱哭鼻子的刘备,而不愿“跳槽”,去东吴卖力,亦不愿去曹营施展才华。
按说,曹操能“唯才是举”,孙权能“礼贤下士”,但诸葛亮最终还是归于刘备手下。究其原因,曹操纳徐庶,收石韬,在对方不愿被曹利用时,曹操亦不愿让别人用之,拥才困才,宁可让其闲着,也不愿放走,使贤士寒心。孙权方面,“能贤亮而不能敬”,使诸葛亮只能“吾是以不留”,下定决心不去孙权那里。而刘备不顾地位、身份和声望的悬殊,三顾茅庐,以廉恭和诚恳使诸葛亮感激涕泣,“遂许先帝以驱驰”。在诸葛亮看来,曹操和孙权,都只以“贤亮”而不能“敬亮”。只有在刘备手下,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伟业来。
从“贤亮”到“敬亮”,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使用问题即“贤亮”又“敬亮”,是诸葛亮择主的主要标准,也是其不愿“跳槽”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人才竞争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求才方面,招聘大旗到处可见,有的栽桐招凤、筑巢求凤;有的“乌纱”诱凤、重金觅凤,但同时也不难发现“跳槽”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只贤其人,不尽其才的多,有些只招进,不能量才使用,有些甚至“束之高阁”,只贤在嘴上,不贤在用上,要么只戴“高帽子”,得而不用;要么老抓“小辫子”,权小责重;要么当成“雨鞋”,天晴丢掉。如此种种,“跳槽”是难免的。只有做到既“贤亮”,更“敬亮”,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智慧,使人才真正把“根”扎下,把心留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人才,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