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不断刷新最高纪录的油价令人紧张,令人担忧,令人茫然。面对“烈火烹油”般的油价,中国,该如何应对?
今年以来一路上涨的国际原油价格,进入10月份后依然势头不减,1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交易中更曾一度冲高至55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华盛顿著名的能源市场经济学家菲利普·弗勒格表示,国际原油价格虽然在最近突破了每桶50美元大关,但这并没有到顶,明年可能会达到60美元一桶,2006年还可能进一步攀升到70美元左右。
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为世人瞩目。各国纷纷担忧不断攀升的油价对本国经济带来不良的影响。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颇为引人关注。专家们普遍认为,由于中国对国际石油需求比较大,石油涨价将使石油开采、石油加工与炼焦业等石化上中游行业以及其他互补性能源产品,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行业受益,但是国际油价的持续高位,将对我国石化下游产业带来负面影响。石化、化工、化纤行业成本压力会加大,效益可能下滑。油价波动除影响本行业的利润走向外,还对其他相关行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只是因为各工业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距原油之远近不同,在相互间的关联性上、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
值得高兴的事是,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开始铺设,管线全长1000公里。第一期输油管线工程耗资7亿美元,每年设计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将于明年完工。第二期工程计划于2011年完成,完成后,哈萨克斯坦向中国的输油能力将提高到每年2000万吨。在中俄输油管线项目一度因为日本因素而受挫之后,这成为中国能源外交方面值得欢欣鼓舞的消息。专家称,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必将使新疆成为中国油库,其中的部分投资转化为对当地产品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相关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争夺最后的油气资源的斗争,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这是美国能源问题专家包罗·罗伯茨预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表示,据英国一家能源机构预测,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还可用41年,也就是说到2045年,世界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当然,还会发现新的油田,但石油的消费也在迅速增加,大体上说,到21世纪下半叶,石油将不再是主要能源。时至今日,能源竞争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中日、中美之间的能源竞争由于一些非经济因素而显得更为微妙。实际上,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情境,中国开始重视能源外交,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能源。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蒙古、东盟,再加上中国早已开展的与南美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国目前的能源外交已基本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