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思羽
我在一家银行办公室上班,这么多年来,写文章没觉是难活,遇着饭局应酬,我就找不着北了。
首先是喝酒,原先喝酒用的是杯,现在改了,用碗。过去喝酒叫“饮”,斯文,还能品尝出酒的醇香,现在我们那儿喝酒叫“推”,或是叫“铲”,雄性十足。一碗不“推”光不尽兴,一碗不“铲”完就不够“哥们”。碗虽不大,但一碗少说也有两三两酒,我等文弱书生,哪里吃得消。好在我有天然的“保护色”,喝一杯酒脸就红,能写门联儿,我也就以醉装醉,有时趴在桌上佯睡,这样也就少喝了不少的酒,少遭了不少的罪。
酒喝多了,走不得也,酒酣耳热,话当然就多了。饭局就像是手中的牌,洗来洗去的,就像你手中重新洗过的牌没一副是相同的一样,每一次饭局多半都不会是相同的人,生人熟人都得有一番介绍。说实话,这酒喝多了点,喝点水,吹吹风,酒气一会就消了,还行;说出来你也许不信,就是这饭局上的“人物介绍”,倒是会搁我胃里犯“堵”,有时,还想吐。
有一回,客户请我跟刘科长喝酒。刘科长在信贷科,掌管信贷审批,应酬多。刘科长熟悉两头,这“人物介绍”的角理应是他。虽说在场的人我没几个听说过的,可听了刘科长的介绍,觉着人人都是事业成功者。我的介绍词是这样的:“这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五本专著,上过中央电视台……”
“诗人”能算,作协会员也能扯上,书也出过,只是这中央电视台是没影的事。我搜肠索肚,总算记起几年前我县电视台介绍过几个文学青年勤奋创作的专题片上有过我几个镜头。
这些溢美之词我听着别扭,我像是小偷把偷来的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心里不安。以后的饭局我的“人物介绍”也大同小异。为了消除自己的这种不安,在别人介绍我的时候,我也会注解似的在别人介绍的空当关健处小声地作一番“补充介绍”。
“这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一“我县,我县”。
“中国作协协会会员”——“江苏省,江苏省”。
“出版过五部专著”——“两部,两部”。
“陈行长”一“副主任,副主任”。
时间长了,这样的“补充介绍”显然会引起“人物介绍”者的不悦。有一天,刘科长可能是喝多了,在我作过一番“补充介绍”后,竟然冲着我就是一句:“不识抬举!”
这之后,有人在介绍我的时候会尴尬的向我笑笑“副主任,副主任”,有时,干脆就把对我介绍给省了。
这之后,我的饭局就越来越少了。也罢,晚上我可以早早回家,陪爱人看电视,看女儿写作业,或是坐在电脑桌前,写写诸如这篇《不识抬举》的文章,日子简单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