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德铭
《调查研究的故事》,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出版于1962年12月。该书共收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小故事44篇,在形式上采用现代白话文讲述,将故事讲完之后,针对故事中的中心意思,结合当时的实际需要,紧紧扣住“调查研究”这个主题,发表简明扼要的分析与议论,并在后边附有原文及注解,可供读者参阅。
从整本书的用意看,几乎篇篇都是针对1958年“大跃进”那阵子的全国浮夸风所造成的危害及恶果而言的,只是没有敲明叫响罢了。
该书在“文革”遭遇批判之前多次再版,我现保存的这本是1964年7月第三次印刷的,从书上许多地方不是圈就是勾,并在目录的一些标题用红笔打显明的标志情况看,我当时在读这本书时,是极为认真的,而且有些文章反复读了许多遍,如今几十年过去,对书中的许多内容,仍记忆犹新。
我当时为什么对这本书这样感兴趣,其原因有二:一是我亲身参加了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和秋收。已是结冰的冬天,我们这些刚上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了让“钢铁元帅”早日升帐,便全校同学放下书本,到渭河滩淘铁沙,一干就是一整天。可谁知那些铁沙炼出来的,却只是一堆堆的废铁渣。接着又去农村帮助农民秋收,看到当时令人浩叹的景况。二是1960年我参军入伍后,部队要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尽管领导一再强调,只能忆解放前的苦,讲解放后的甜。但在“忆苦思甜”中,有些新兵讲着讲着,就讲到了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们一家人如何挨饿……领导不让他们讲,他们仍哭着说:“我讲的都是事实,如果你们不相信,就请到我们家乡去调查去!”看到他们那悲痛欲绝的样子,我心里也极不好受。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4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痛,渐渐淡忘了那场浮夸风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劫难,给数字“注水”的浮夸现象,一直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在有些地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所以当我再次重读这本40多年前出版的《调查研究的故事》时,感慨颇多。但愿当今那些权柄在握、喜听顺耳之言的诸位大人们,也能读一读这本书,也算没有辜负已于九泉之下的吴晗他们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