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提及中国的收入不均、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加以解决的时侯了。那么,中国的贫富差距在国际间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又怎样去衡量呢?
基尼系数就是被国际间普遍认同的衡量贫富差距的一个权威指标。
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0为“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表示“相对平均”;0.3-0.4,表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而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该国家就有发生动乱的潜在危险,因此又有人称0.6为“动乱线”。
中国的基尼系数,或者说贫富差距情况是怎样的呢?
官方:0.4学者:0.5
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中国在1995年基尼系数已经上升为0.42,超过了警戒线,进入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行列。常常被我们拿来当作反面教材,被抨击为贫富悬殊的美国,其总体基尼系数只有0.4,不仅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低,而且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明显比美国更为严重。在国际上,中国这一数据除了比赤贫的撒哈拉非洲国家、动荡的拉丁美洲国家稍好外,贫富悬殊程度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还要大。
我们也有自己的官方说法。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在2000年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曾经表示,中国1979年的基尼系数为0.33,1988年为0.382,1994年这个数字为0.4340。
不过,许多学者对此表示异议。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早在1995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45。不久前由该所经过数年跟踪调查完成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更加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已是“世界最高”。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官方数据低估了基尼系数的实际水平。学者们普遍认同中国基尼系数的真实水平应该在0.5或以上。
我们大多数人并非专家,但是从“民间智慧”出发,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由于某种原因,富人们通常倾向于隐瞒或低估自己的收入,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真实的基尼系数应该比我们在统计数字上看到的更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最先认识到的是收入绝对平均不可取,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贫富严重分化同样不可取。应当认定,当今中国率先进入富裕阶层中的一些人,都是通过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作出了贡献而实现的。但是在中国,什么人获得了高收入,什么人获得了低收入,很多时候社会分配的标准并不公平。不可否认,在目前中国的环境下,富裕阶层中有一些人其致富的渠道并不那么的令人信服。
也有人提出了解决方案:在深化改革中,壮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求稳定、求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在贫富差距拉大的今天,如果能够壮大并形成庞大的中国中产阶级阶层,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就看到了希望。
如果任由中国社会的不公平继续发展下去,基尼系数保持目前这种连续攀升的态势,可能若干年后,不公平反而会伤及效率。拉丁美洲的今天,就是一个深刻教训。
中国经济拉美化的隐忧
一段时期以来,不断有人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拉美化”的担忧。近十多年来,军事政变、债务危机、金融崩溃、社会分裂等各种各样的危机经常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危地马拉、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巴西等一大批拉美国家出现。综观现在的拉丁美洲,谁还能想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气势如虹,连年取得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同样在国际间赢得一片欢呼与喝彩之声,并以“拉美模式”之名受到众多后进发展中国家的顶礼膜拜?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到一个百病缠身的垂垂老者,拉丁美洲衰败与动乱的背后,正是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造成的巨大鸿沟。
其实,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亚国家,甚至东欧是比较接近的。但是拉美又是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目前拉美国家平均的基尼系数已达0.522,这意味着该地区相当多的国家已经相当接近甚至超过了0.6的危险水平。
拉美的教训是深刻的。在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如果严重地拉大了贫富差距,使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被排除在社会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就孕育了潜在的危机。危机一旦爆发,经济增长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多少年的成果就可能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
2004年中国贫困人口首次出现反弹,去年未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消除贫困、扶助弱势阶层、拉近贫富差距,已经刻不容缓。 (柴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