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兴华北街。一个狭窄、潮湿的小仓库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蜘蛛网。
这里住着一个年近70的老人,名叫刘安良。据《山西劳动模范大辞典》第268页记载,他曾在1989年获得过劳动模范的称号。但是,刘安良现在的身份却是一名街头的乞讨者。“我很久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地方了”
刘安良是在两个多月前刚刚搬进小仓库的。
收留他的是退伍军人杨武,也是他把记者领到了这个地方。谈到刘安良的遭遇,杨武非常激动:“十几年前还是一个名扬一方的省劳动模范,十几年后就变成蓬头垢面、夜夜露宿街头的乞丐。”杨武告诉记者他是在街头发现刘安良的,“我上街买菜的时候,发现有好几个小孩在捉弄刘安良,一会儿弄他衣服,一会推他一下,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小孩赶走了。”
“之所以收留他,是因为我在晋南参军17年,在那里参加了临汾战役,战场上很多当地的战友牺牲,所以我一直对晋南的人特别有感情。何况他的情况又那么可怜,我就把他带回家里,我的经济状况也不好,只能给他个栖身之所、一日三餐。不管怎么说,老人不能没人管!”杨武一边看着一旁的刘安良,一边对记者说。
一头花白而凌乱头发的刘安良,脸上满是皱纹,脸色也是黑黑的,很明显已经多日没洗过。本来正聚精会神看着窗户外天空的他突然转过身来告诉记者,“我已经很久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了。”接着,他用青筋暴露且干瘦的手颤抖着给记者拿出一张纸,纸上有一处是他的身份证复印件,上面说明他是潞城市辛安泉镇西北村人;另有一处是他的荣誉证复印件。
自从流落街头,刘安良说自己就没过一天好日子,没吃过一顿饱饭。偶尔也会有好心人给他一个冷馒头,就是他半天的伙食。至于睡的地方,对他来说也是个难事,只好走到哪儿睡到哪儿。他睡过马路牙子,他睡过天桥底下。到冬天最冷的时候,实在冷得没办法,他也拿着人家施舍的三五块钱去最便宜的小旅店里蹭一个晚上。
能蹭到是最好的情况,但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被赶出来,人家嫌他脏。说到这里,他的情绪突然更加激动起来,“我以前是种树的,种得可好了。还有领导给我专门题字,我还记得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志在荒山万年青’。我还因此当过劳模呢。”
在他的描述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十年时间,他植的树足有11万株。“但从1996年起,村里有些人开始不断地肆意砍树,到2001年,我的11万株树已被破坏得所剩无几。”
为什么流落街头四处乞讨
身为劳模,刘安良为什么会走上乞讨的道路?
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到他的家乡潞城市。潞城市林业局李开贤局长告诉记者:“对刘安良承包荒山造林一事,当年刘安良所签订的‘承包荒山造林合同书’中规定,西北村拨给刘安良40亩荒山造林,其中10亩有继承权。承包方法是‘私栽公有’,承包人种树达标可以得到工资。这意味着除去有继承权的荒山面积,别的土地上所栽的树都属于公有。后来在先前刘安良荒山造林地段,又追加10亩,也就是总共20亩连片造林地,让刘安良拥有经营权和继承权。”一些知情的村民告诉记者:“后来村里有人无故砍树,肆意破坏,刘安良也不能找到砍树的是谁,实在气不过,就出去上访。政府也因此在林外贴了告示,不允许随意伐树,但刘安良和这些树实在是有感情,他对这种解决方法并不满意,就继续上访。在上访过程中,他又因为毫无生活来源就四处乞讨。”
潞城市辛安泉镇西北村。记者看到了刘安良栽树的地方——洪沟。刘安良的妹妹刘爱苗告诉记者:“刘安良一门心思都在种树上的行为,家里人也都不理解。刘安良脾气又很倔,听不进劝。刘安良每次外出,家里都不能给他多带钱,一般就是三五十元,他拿了钱就跑去上访。”
荒山植树,曾获劳模称号
刘安良和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往事。“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临终前他还拉着我的手说:‘要多为国家作贡献’。”他说,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我也曾有过一次婚姻,但很快就离婚了,女儿被前妻带走,我和她们几乎失去了联络。”说完这些,刘安良浑浊的眼睛里涌出了眼泪。他哽咽着继续说:“这都是在洪沟种树闹的。”
“自从走上造林的道路,刘安良就把家也扎到了深山里。吃、住都在山上,一门心思扑在种树上,一种就是近10年。他说:“我也没什么别的本事,就想多种点树,绿化祖国”。开始山上没有地方住,刘安良就自己挖了一个土窑洞住在里面。山上离村里足有5里多地,往来不便,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久而久之,跟村里人也渐渐疏远了。
刘安良的辛苦没有白费。潞城市辛乡泉镇党委书记张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说:“刘安良先后栽了数万株树,总计150亩地,成活率非常高。树一年年见风似地长,有的比碗口还粗。短短几年,秃山旧貌换新颜,满眼是绿,十里八村的村民及乡领导、县干部都赶去参观。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接踵而至。1987年,他被授予山西省义务植树模范的称号,1989年,又被评上省劳动模范,当时政府也把他当成了一个典型。”
记者从山西省总工会了解到,刘安良有望年底得到政府每年下发的2000元生活补助费。
(弓凤飞 陈璐 房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