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在西安举行的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上,李振生院士等8名知名专家提出了“关于将陕西作为西部生态省建设的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编写了《陕西省生态建设规划》;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3名副省长为副组长、23个部门为成员的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批准建设1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县、区;经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把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小流域治理等计划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建生态省,我省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改善。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危及华北安全
多年来,黄河平均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为16亿吨,其中4亿吨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上,使下游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20厘米。我省是黄河泥沙的主产区,占黄河中游泥沙总面积的55.4%。所以,搞好陕北高原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对确保华北平原安全至关重要。
荒漠化扩张使沙尘暴影响范围扩大
我省有沙化土地145.52万公顷,流动沙丘20万公顷,且以每年3900公顷的速度递增。主要是因被开垦为农田和草场,有一部分又退化为流沙地。近年来沙尘暴次数不断增多,危害加重。西安市的扬沙和浮尘天气多来自陕北的沙尘暴。
秦巴山生态破坏影响南水北调水源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其中线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主要向北京、天津地区供应生活和生产用水。丹江口水库汇流面积的77.92%在陕西秦巴山区。汉江共九个水质监测段面,其中Ⅱ类水质断面五个,Ⅲ类水质断面一个,Ⅳ类水质断面三个,超标断面达五个;丹江的五个水质监测段面,超标断面达四个。我省秦巴山区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将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
关中平原流域性生态问题十分突出
渭河在我省境内长502公里,被形象称之为“上游掏空了,中游污染了,下游塞满了”。关中地区日排工业和生活污水190万立方米,而西安市日处理废水仅27万立方米。乡镇企业废水每年排放约2亿立方米,几乎未经任何处理就地排放。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与水处理需要不协调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渭河已基本丧失正常河流功能;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建成后的40年里,淤高达5米左右,库区洪涝灾害和盐渍化十分严重。2003年9月的水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
那么,我省在建设生态省方面应做哪些工作呢?省环保局局长何发理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分别就关中、陕北、陕南等地的循环经济建设谈了自己的见解,并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
他说:关中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农业主产区。首先要下大功夫调整这里的产业结构,减少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布局和建设,充分利用其人才、技术、区域资源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其次是充分利用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开发区的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新成果、新技术的聚集地和集散地;最后是加大对老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力度,走新工业化路子。
陕北,是我省的能源化工基地,我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发展而牺牲环境。有关资料介绍:用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1美元效益,后人将用5美元补偿,且常常不能奏效。因此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容量为主线,高起步、大循环、促转化、深度梯次开发,延长产业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科学决策。
在谈到秦岭和汉江、丹江流域,以及渭北果业产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时,何发理说:理性地要求我们对这些地区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一定要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走循环经济之路。特别是在陕南中药材基地和渭北果业基地建设中,要注意运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概念和规范,进行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和基地的生态工业设计与规划,建立绿色种植、绿色加工、废弃物利用、绿色消费体系及标准,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把陕南和渭北旱塬的开发打造成一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典范。
创建生态省是我省实现新世纪奔小康“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有力保障,也是我省建设山川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再现汉唐盛世风采的必由之路。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