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方义
晚清重臣左宗棠是近代第一个倡导并全面实施西部开发的朝廷大员,他曾在西北任职十余年,先后当过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等职,他在职期间,消灭了新疆阿古柏政权,从沙俄手中收复了伊犁。同时以卓越改革家的姿态,积极开发大西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省改制,改革赋役。长期以来,清政府在新疆实行军府制统治,这种军府制的特点是只管军政,民政事务多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行政制度的不统一,阻碍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学习,也阻碍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左宗棠于1877年开始,先后五次向清廷奏请开置新疆行省,清政府于1884年11月正式宣布新疆建省,将省会设于迪化,即今天的乌鲁木齐。新疆建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促进新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过去新疆地区实行“按丁索赋”的赋役制度,即赋役分摊到每个人头上,这样就造成了“富户丁少赋役或轻,贫户丁多赋役反重”的畸轻畸重现象。左宗棠决定实行摊丁入亩,按亩征赋。差役从田起,“须从户民完纳钱粮多寡数目为定。”赋税差役制度的改革,减轻了新疆农民的沉重负担。
创办工业,招商引资。为发展西北工业,左宗棠先是在西安创办了西安机器制造局,又于1873年初,创办了甘肃制造局,用于制造枪炮武器、能够制造出当时比较先进的重炮和后膛七响枪。1880年,左宗棠又兴建了兰州织呢局,当时在亚洲,机器毛织厂仅有日本东京“千住”毛织厂和我国的兰州织呢局。在兰州仿制成功了抽水机和灭火机,用于灌溉和消防。在新疆开采铁矿和筹设铁厂,为近代西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疆地处内陆,通商贸易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左宗棠采取了推进商业发展、鼓励自由贸易的政策,于是出现了清军收复新疆,汉商亦踊跃追随的现象。
修渠种树,兴修公路。左宗棠认为“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他对开渠凿田,兴修水利极为重视,也倾注了很大心血。如在宁夏,他拨款修复了汉渠,在张掖开渠七条,灌田6800多亩;在秦州,开渠四条,灌四千亩;在新疆哈密,修竣石城子渠,开垦荒田2万亩,一年可收获粮食数千石。
左宗棠规定部队开到哪里,马路就筑到哪里,柳树也种到哪里。完成了一条由潼关到嘉峪关3700里长的绿色干线。马路宽约4丈、8丈不等,驴车、马车可以对驶,旁植柳树三、四排。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筑路,自潼关开始,由东而西,横贯陕甘两省,直到新疆,北至精河,南到喀什噶尔。
振兴文教。左宗棠在西征过程中,一再督令各地兴办义学,新疆收复后,饬令各善后局和防营大兴义学,采用汉回一体、平等相待的教育,使“回民一律入学,无分彼此,同棚合试。”先后设立义学37处,教授汉回子弟识字读书,不惜重金聘请教师,多者每月达六七十两。新疆的普通百姓逐渐改变了读书无用的传统世俗观念,而竞相以弟子读书为荣。
左宗棠坚持西部开发的结果,给西北特别是新疆带来一时的繁荣,新疆一度出现了“关内外回民扶老携幼,不远数千里接踵自来”的现象,自愿留在新疆屯垦者也非常多,特别是两湖地区有士兵占了半数以上,一时新疆有“小湖南”之称。天长日久,留居新疆者越来越多。新疆原本残破凋零的城镇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史载哈密城“由是街道大兴,商随营集,店舍鳞比,市井喧阗,百货街尾辐辏,实为从未有之盛。”左宗棠也因此受到西北人民的广泛拥护,1880年,左宗棠奉诏入京备顾问,“关内外闻之,胥惶然如失所覆,巷议户祝,筹所以留公,而不可得,则奔趋幅亿,顶香膝跃,呼感恩,数百里无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