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太印
大凡好读书者,总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读。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自己喜欢的书,往往可以读出兴趣,悟出门道,读了也用得上。正因如此,也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自己喜欢的书,卷不离手,百读不厌;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书,则躲之避之,从不涉足,久而久之,就会在自己的读书领域里留下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留下了一个空缺的“链条”。虽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还可突击弥补一番,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难说有信手拈来一般的从容和自如了。于是,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也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
读自己不喜欢的书,裨益起码有三:
其一,可以拾遗补阙。读书人往往喜欢围绕自己的专业来选择,文科的就只读文科的书,理科的就只选择理科的书。长此以往,学理的不懂《楚辞》、《诗经》、托尔斯泰,学文的不识中子、基因、居里夫人。正因有这种误区的存在,鲁迅先生便提出:“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的,偏看看科学书”。虽然对你要读的书未必喜欢,却可以达到“泛览”和填补知识缺项的目的。
其二。可以休闲调神。带着某种目的去读书,虽收获较大,却劳心伤神,甚至疲苦不堪;倘以休闲为目的,对不喜欢的书“随便翻翻”,却可以使全身放松,起到休息的作用。德国幻想小说的奠基人库尔·拉斯维茨在读书时,就采取喜欢的书和不喜欢的书一起读的方法,他说可以“让脑子完全休息”。
其三。可以培养苦读精神。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读书不刻苦,坐不下来。根治这种浮躁的有效方法就是逼着自己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我国著名哲学史家严北溟先生谈到他七年的私塾生活时说,那时对佶屈聱牙的《尚书》和《周易》虽非常厌倦却“硬着头皮死啃”,久而久之,不仅扩大了他的知识面,也培养和锻炼他刻苦攻读的精神,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研究甚有裨益。的确,从自己不喜欢的书中读出“味”来,吸出“营养”来,这个过
程本身就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精神磨练过程,有了它,将受用终身。
当然,“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只可偶尔为之,且要掌握火候和时机,不可反宾为主,更不可稀里糊涂把本来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变成自己喜欢的甚至是主要阅读的书。如果把这种读书法当成自己读书生活的一个小插曲,你一定会身心受益多多,乐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