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工人去食堂吃饭,一脸黑灰,开腔说话露出一嘴白牙。现在你瞧,脸净了,人爽了,劲头也足了,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在西北橡胶总厂胶料加工分厂采访,提起科技进步和新上设备,职工们一脸的高兴。
以前是人工加料,劳动强度大不说,人工称量还有误差,特别是添加碳黑时,一鼻一脸的黑灰,出去吃饭,露出一口白牙,不用说,人家就知道是胶料加工分厂的。去年7月份,厂里决定新上一套密炼机,今年9月,新设备投入运营。计算机控制加投料和称量,显示屏将工作场面看的清清楚楚,告别了黑灰,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台阶,工人们能不高兴。
更让人兴奋的消息还有。生产印花胶带的分厂,投资改进设备,在科技进步上狠下功夫,在国内已能独家生产幅宽超过4.6米的印花胶带,因成本远低于进口产品,经过几年的竞争,老对手——法国洛林公司已慢慢退出中国市场。西橡的产品还整机出口东南亚。据了解,4年来,西北橡胶总厂除国家项目之外,陆续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产品。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科技和创新的实施者。西橡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把科技人员全部“赶”下了车间。操作高科技密炼机的一个小伙子就是从总厂技术部门下来的。问起科技人员下车间的初衷,副总工程师来晓育说,技术人员下车间,一是能拉近和工人的距离,深入了解一线情况;二是能在生产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还能与工人一道开发新产品。坐在办公室里什么事情都要等汇报,是技术与生产需要的严重脱节。厂里在引进意大利等国先进设备的同时,在待遇上向人才倾斜,今年新招了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
采取以上种种措施,是形势所逼,也是竞争的需要。西北橡胶厂已建厂45年,由于多种原因,曾陷入困境,这几年企业有了起色,要和一些国有橡胶企业竞争市场,还得和新兴的民营橡胶企业抗衡。去年,河北衡水的橡胶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去四川、云南“要”市场,形成了间接市场冲击。今年4月份,衡水的桃城区获“中国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称号。今年12月份,又是当地政府“替”衡水的民营橡胶企业在西安“吆喝”,声称衡水工程橡胶占据了全国40%的份额。尽管双方的产品不尽相同,仅有小部分重合,但无形的压力毕竟存在。已被民企买断的原沈阳第四橡胶厂也不可小视。
“产品立业靠科技,企业发展靠科技”。这是西北橡胶总厂厂长黄建华在企业科技工作会上提出的,企业也正朝这一方向努力,科技和创新正成为企业和对手叫板的资本。’正如一个老工人对记者所说:“原先橡胶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这几年,通过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新设备的应用,产品的技术含量一下子上去了。企业要一直这么搞下去,总会有好的一天。”
本报记者 赵阳